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表现青年人争取婚恋自由和在爱的困境中的种神心态,成为“五四”作家在创作中的一个共同选择.而此时女作家笔下的作品更是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真诚美好的爱情常常以悲剧告绒  相似文献   

2.
知识女性作为“五四”时期最觉醒的时代女性,最先看清她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及自身的处境,开始用自己的言说方式,展开了对“世界秘密”的探索,出现了沅君式的、庐隐式的、丁玲式的女性话语。冯沅君集中表现了女性言说的困苦,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很多以死亡结束女性言说。庐隐表现了女性言说的终极方式不可获得的困惑,她笔下的女性在“觉醒——失望——抗争”中彷徨、迷惘,如果不死,则飘泊不知所终。丁玲为我们提供的女性言说方式主要是灵与肉冲突的女性角度,表现言说的困惑与精神的流浪。 五四女作家笔下女性形象言说的痛苦和困惑以及她们的精神流浪,都来源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冯沅君是站在文化的基点上,以作为传统的价值依托的母爱与具有现世的新的价值冲动的情爱的冲突来表现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庐隐是站在现世的基点上,直接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本身的矛盾、分裂状况是社会压迫的结果。丁玲是站在人性的基点上,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内化成个人人格的分裂,将自己撕裂给人看,更能引起读者深思。 五四女作家婚恋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画廊,同时,为妇女寻求自身的解放起了言论上的先导作用。中国妇女解放在曲折中前进,五四女作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张抗抗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对于女性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女》更是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位特立独行,追求独立与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获得物质和性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表现了张抗抗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张抗抗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对于女性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女》便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追求独立与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获得物质和性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表现了张抗抗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庐隐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上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大多是以女性为题材。描写了一大批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而觉醒的知识女性,她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上社会,她们满怀激情,振臂高呼“女性解放”,大胆追求婚姻幸福和爱情自由,要求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并且积极探索人生意义。然而基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缺陷,她们觉醒后又再次陷入无限的困惑、迷茫中,苦苦挣扎而不得脱身。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诗经时代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爱人品貌学识的质朴要求,女性对爱情的大胆主动,婚恋由开放转向保守,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得到了突出而形象的表现。这种最纯美、最本真的表现至今仍让我们心神激荡。  相似文献   

8.
论沈从文的“爱情·生命”系列小说安刚强爱情──这“人性中的至真至纯”,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其实很少得到本体意义上的表现;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要么是作为反对封建主义、争取婚姻自主的“自由之声”(如“五四”婚恋小说),要么是作为“战地浪漫曲”(如“革命+...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为冲破"叙事困境"所做的努力.尽管距离黑人女性理想的生存天堂和黑人女作家向往的自由书写天堂还很遥远,但莫里森通过各种文学技巧的娴熟运用,突破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女性将支离破碎的声音变为齐声呐喊.  相似文献   

10.
论梅娘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娘是1940年代沦陷区的一个代表作家,她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本认为她的女性意识是不断变化的,经过了最初的爱情社会价值论到后来的爱情本质论的转变;她在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方面与“五四”学有密切联系,但她在探讨女性意识时具有更多的现实感和复杂性,尤其是对爱情本质的思索超越了“五四”。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展示了女性对幸福爱情的渴望以及追求自由婚姻的勇敢精神,牵出了女性自主婚姻话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文章从多角度分析众多女角色主动追求唐僧及其最后失败的过程,论述人性的自由本质以及不得不受约制的矛盾处境在婚恋领域内的表现.另外,指出作品的性别歧视等缺憾.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女作家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在爱的理想王国里,寓居着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所跨出的步伐比起前辈女作家来要坚实有力得多。新时期女作家的爱情理想,虽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它是同整个社会历史要求相一致的。它的主旋律是精神、人格、事业和美好的结构。这样的理想也曾经是丁玲、肖红等五四以来优秀女作家所企求的;只是当今女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其精神上的自信感和气度,已为现代文学史上很多女作家所不及。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14.
铁凝早期的爱情小说基本上是一种道德人生的言说,强调爱情与道德的关联,肯定崇高的道义和责任。成熟期的铁凝在爱情叙事上突破了早期的理想和纯净,侧重写入性的复杂和两性之爱的残缺,在解构爱情神话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男性的理想道德人格的想象,这种叙事的犹疑正是铁凝“对人类生活永远的善意、爱和体贴”的叙事伦理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苏雪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塑造了一个苦闷、彷徨、独具个性的“五四”知识女性杜醒秋的形象。她最终屈服于包办婚姻并投入基督怀抱的归宿却彳口≠时多数受“五四”新文化洗礼、追求婚恋自由的知识女性迥然不同。探究杜醒秋矛盾、艰难的心灵挣扎,了解她的细腻、多面的心路历程,对于更深入地认识这部作品,进而加深对于苏雪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自由的辉煌,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爱情”成为被随意践踏、随意诬蔑的符号。“五四”作家们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以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俯视民众,开启国民灵魂,改造国民性。“五四”启蒙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作家“启蒙”形态就是一对既有继承又有颠覆的不同的启蒙姿态。杨绛先生以幽默调侃的手法将“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想宣言消解为世俗的琐细和无奈的人生,来实现其对“五四”爱情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7.
单元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38-41,58
陈学昭的杂文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杂文不仅延续了“五四”所提倡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等现代思想意识,而且更为贴近女性生活现实,对男权社会有大胆的反叛和尖锐的揭露,因而更具冲击力,体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觉醒初期反叛黑暗、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是真正的女性言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以前,女性大都是文学中被言说的客体,看不到属于女性自身意识的东西,有的甚至被扭曲。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五四女作家的小说集中表现为对女性现实生存境况的关注,描绘了一批旧制度旧礼教的完全的牺牲品,表现了一批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突出了她们女性意识的沉睡。这种沉睡表现在:1.女性之间的相互伤害——妻妾、婆媳之间,将对方看作自己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2.以男性的节烈观为自己的节烈观,以“生是×家人,死是×家鬼”为生活誓言。在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单方面的贞操要求是男权的表征之一,是男性独占意识与权力的集中表现。而女性对男权观念的认同和自觉遵循,归根结底来源于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人身依附地位。五四女作家以她们知识女性的身份,能够关注普通中国妇女的生活现状,解剖她们麻木的灵魂,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难能可贵的。她们“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女性自我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19.
莫山洪 《柳州师专学报》1995,10(4):23-26,48
宋代爱情话本小说突出地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强烈追求,着重表现了女性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种追求达到了真正的“现代的性爱”,反映了市民对宋代理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符合人性的理解。这种追求也使宋代爱情话本小说极富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作家张欣和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虽然都将视域放诸都市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与事业上,但由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二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爱情追求上,张欣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是以结婚为前提的,而林真理子笔下的女性则并不拘泥于婚姻形式,只是希望有一份理想的爱情;在事业的选择上,张欣塑造的女性将爱情作为事业成功的一个阶梯或敲门砖,而林真理子塑造的女性没有也不需要将爱情作为事业的交换条件;在女性自我实现的途径上。张欣让女性通过回归传统女性的坚忍、宽容、顺从等美德来求得自我的实现。而林真理子则让女性认识到只有女性的独立和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