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七八年春,始于同好选注《战国策》,得以阅览诸校注《国策》之书,诸书精义甚夥,然剩义往往而有。虽予浅陋,亦偶有所得;每笔之于书。今故迻录《秦策》各条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练,天下为一。  相似文献   

3.
教师通常只把导入作为一种跳板,除去引入过渡之用外就别无它途。其实,一个成功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具有一定思想穿透力和文化质感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我用《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的故事导入。我讲道“:同学们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也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苏秦。你们可知苏秦为何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读书?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苏秦是个说客,以游说国君来取得地位。苏秦一开始是去游说秦王,未果,回家遭到嫂子的侮…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 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 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 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从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苏  相似文献   

5.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简练"一词历来有不同的注解,或以为"练"即熟悉,或认为是练习;而"简练"或当作"湅"。其实,这些理解均值得商榷,该词从其组合关系看,应当为同义复合词,为"选择"之义。  相似文献   

7.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8.
游明 《现代语文》2006,(4):18-18
司马迁用其毕生精力而完成的《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著作。初读《史记》诸列传,便对苏秦颇感兴趣。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历来倍受世人争议,甚至遗有骂名。但《史记》將其收录時,司马迁已于文章的结尾用总评的形式告诉世人:“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过人之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历史上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苏秦的生平做一个简要的回顾。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  相似文献   

9.
前倨后恭     
1.战国时期,洛阳有个名叫苏秦的读书人,到秦国向秦惠文王游说,劝他实行"连横"政策,诱骗部分弱国随从秦国进攻其他弱国,达到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目的。2.秦惠文王以为秦国羽翼未丰,不肯采纳他的意见。苏秦接连十次上书,均无结果。日子一长,黑貂皮袄穿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他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一文运用先抑后扬,明抑暗扬和先扬后抑,明扬暗抑,相互转化、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艺术技巧,为后世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了抑扬互用,抑到底而不单调,扬到顶而有空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中有十五章为苏秦书信或说辞,为研究苏秦事迹和确定苏秦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帛书所载苏秦事迹判定不一的现状影响了帛书的利用价值。苏秦主要事迹在前312年到前284年,结合战国史实,整合诸家说法,可基本断家苏秦散的年代和先后顺序,同时为研究其他典籍中菌秦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13.
苏秦刺股     
<正>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秦策》改写)  相似文献   

14.
连横《台湾通史》的爱国思想来新夏一三读《台湾通史》连横的《台湾通史》是一部阐扬华夏文化,闪烁爱国思想的历史著作,而我则因某些感情上和工作上的需要曾三读其书,亦称幸矣。第一次是在近50年前的1946年夏秋之际,当时,抗战胜利刚刚一年,台湾收复,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5.
静静的春天     
春天,我正在河边读书。这本叫《战国策》的书里提到一则关于淄水的小故事。当年,孟尝君将入秦,一个叫苏秦的辩士前去劝阻。他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爱国历史学家连横从小就以著台湾史为己任。他虽身处日本殖民统治的环境中,但却始终坚持信念,孜孜不倦,用十多年的时间著成台湾史学巨著《台湾通史》。《台湾通史》是连横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艰辛付出,也寄寓着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文章从《台湾通史》的写作动因、写作过程两方面对《台湾通史》的写作进行了考察,并就《台湾通史》的成就及连横撰述《台湾通史》的艰辛付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三、公孙衍、田文、李兑、苏泰合纵的年代“合纵”“连横”(“连横”也或称为“合横”“连衡”)是战国时代兼并战争进行中牵动全局的大事。在战国时代先後策动合纵攻秦的有魏的公孙衍(即犀首),齐的田文(薜公、孟尝君),赵的李兑(奉阳君),齐的苏秦,魏的魏无忌(信陵君),赵的庞煖等。其中除了魏无忌、庞煖的合纵,史记上有明确的记载外,其馀是不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
世态炎凉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古代均产生了地缘政治学的萌芽,苏秦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之一。他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极其准确地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形势的真实状况,预测了秦必将统一全国。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来看,战国早期,七雄并立,相互制衡。战国中期,七雄接壤,地缘冲突不可避免,秦国极其明智地避开与六国的正面较量,向西南吞并巴蜀,它标志着秦国从此与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战国后期,秦势如破竹,统一全国。虽然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但是秦国后来进行的统一活动事实上采用了苏秦的建议。用现代的地缘政治学理论结合苏秦的纵横说,以全新的视角,分析秦统一全国这一史实,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深层次地考虑战国七雄的区位特征、邻国分布状况、人口、军队、资源、粮食产量与贮备量、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说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秦国广泛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其所用,实行变法,推行农战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因此富强。从而可以规律性地得出结论:秦统一全国是必然的。将地缘政治因素视为制约国力强弱和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并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战略的主要依据,对我们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