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然而关于“耻、羞、愧、惭、怍、忝、乐(快乐)、喜(欢喜)、说(高兴)、快(愉快)”等表心理活动之词的归类问题,有的著作没有涉及;有的偶然涉及,但语焉未详,且说法不一。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在谈到介词“于”“表形容词之对象”时列举《孟子》中二例:“吾何快于是?”,“吾甚惭于孟子”。这说明他把“快”、“惭”划入形容词。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和刘诚、王大年的《语法学》分别把“耻”和“羞”归入形容词。  相似文献   

2.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说的理论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类活用”说是汉语词类划分中“以义分类”和“以位归类”双轨制的产物。在汉语语法尚未脱尽印欧语法羁绊的今天,“词类活用”说有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既避免了语法理论上的“词无定类”的错误,又增强了现行语法系统解说汉语历史语言现象的能力。但它毕竟是套用印欧语法的结果,不尽符合汉语语言实际。该文尝试提出依据纯粹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尔后靠定位分析确定词品,最终取消“词类活用”说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词类的活用,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原属甲类的词灵活地用作乙类词,使其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要判断一个词是否用作另一类词,应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它体现出来的语法特点去分析。一、名词用作动词,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 1.名词不能带宾语,据此可以判断,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器”原为名词,带上宾语代词“之”,就用作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所”字,使用的次数较多,然而对于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认识不一,分歧颇大。有的语法书上称“所”为助词,有的则称为特殊指示代词。对“所”的认识应当从语法功能上来分析,把它归为指示性代词一类,还是较为妥当的。 一、“所”作为指示代饲的特殊性和其内部结构 所字,《说文解字》说“伐木声也”。段玉裁注说文也说,伐木声为本义,处所之所为假借义,“用为分别之词者,此引申义也”。他们的说法未必正确,所的本义应是处所之所,战国盟书所作,一看即为人处山崖之处的形状。因此说“所”字是实词,且为名词。  相似文献   

7.
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的”分布及语义语法特点 1.1“有的”作为一个词在句中出现的三个位置 1.1.1“有的”出现在句首,其结构模式为“有的 N V,”我们称之为句式1。例如:  相似文献   

8.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特性。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可以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音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也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现  相似文献   

9.
语法里所说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其分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也参考词的语汇意义。从分类的角度看,各类词有各类词的特点,类与类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从归类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的词,都只具备某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很容易归入某一类词。如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的虚词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大致说来,其形成有以下几种途径:一、语义径——实词的某一义项递相引申而最终完全自然虚化;二、语法径——语法地位的长期稳定以至永久固定而使实词被迫虚化;三、假借径——“依声托事”,直接借个别实词之“貌”(形、音)以表虚词之“用”(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四、声韵径——音同或音近之字(词)的通借互用。几种途径,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扑朔迷离,难解难分。为便于讨论问题,本文只拟从“声韵径”——“因声求义”的角度,对古汉语中八十个程度副词归类系联,以提供一种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如何寻求出一般规律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为”的用法及意义“为”在古汉语中是个具有重要语法功能的词语,含义非常广泛,随上下文的不同,而附有临时意义。在《鸿门宴》中它有三种用法,有的作动词,有的作介词,有的作语气词。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现将其一一归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V+给"中"给"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V 给”(动词 给 )中“给”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认为是介词 ,有的认为是动词 ,还有的认为“给”虽是介词 ,但“V 给”结合紧密 ,可看成一个整体 ,作用与一个动词相当 (有的甚至说“V 给”是一个词 )。由于上述分歧 ,各种语法书对“V 给 N1 N2 ”(“V 给”后带上两个名词性成分 )的分析也就不同 ,有的认为是双宾结构 ,有的认为不是。文章认为 ,“V 给”中的“给”是动词 ,“V 给 N1 N2 ”是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3.
“兼词”是古汉语里一种特殊形式的词。所谓“特殊形式”,从写出来的词形看是一个字,实际上却包含着两个不同词性、不同意义的单词。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绝大多数既兼意又合音,少数只兼意不合音。这类词为数不多,但在古籍里使用频繁。从它的词汇意义看大于单词,就其语法功能而论,有的充当句中某一成分,有的既充当某一成分,又兼表与另一成分之间紧密的衔接关系或某种语气。这里,就常见的“兼词”举例以析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词类的划分,主要是以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为标准的。而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指词的组合能力和在句子中的职能)是划分词类的最重要的可靠的标准。所以,要对某个词进行归类,也就是要断判一个词的词性,主要应从词的组合能力和在句子中的职能这两个方面去分析(有的词要看它们的重叠方式),找  相似文献   

15.
一、“为”的用法及意义 “为”在古汉语中是个具有重要语法功能的词语,含义非常广泛,随上下的不同,而附有临时意义。在《鸿门宴》中它有三种用法,有的作动词,有的作介词,有的作语气词。为了更好地理解意,现将其一一归类,分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早已取消复指成分,并对原复指成分进行了更新处理:一是列出复指短语,学界已有共识;二是提出不相连的复指,但如何进行结构分析,《提要》未加说明,新时期各种本的现代汉语也几乎没有涉及,有的仍然坚持“特殊成分”说。对此,该运用语言事实简要地进行了句法结构方面的归类分析,得出母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仍有重视分析“不相连的复指”这种句法结构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因此而闹笑话。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语法、修辞等等的教学。 有的教师以“容易”为理由,忽视对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教学;有的学生也以同样的理由,轻视对语法、修辞等等的学习,致使对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比如学生认为“一”字好懂易学,殊不知“一”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分别弄清它们的词性、词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从词性的角度讲,“一”可作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在特定的句子中它究竟属哪一类词呢?这就非牢固地掌握每一类词的特点不可。在  相似文献   

18.
论_以为_     
古代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为”这个结构形式,这是“以”和“为”紧相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以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词呢还是两个词或一种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语法作用?它在句子中和别的结构成分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在《马氏文通》及其后的一些语法著作中曾有涉及,但是说法不同,有的又语焉不详.这些问题对如何认识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很有关系,所以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论的“中性词”,是指汉语词汇学里感情色彩意义下的相对于“褒义词、贬义词”而言的并与之并列的那个中性词。它既不指普通语法上的与“阴性、阳性”并称的“中性”之词,也不指汉语词汇学中语体色彩意义下的“口语”和“书面语”都可用的所谓“通用词”①的那种“中性”②之词。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是”,字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弄清某些专著中的“是”字的用法,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以及古书的阅读,将是不无裨益的。本文拟对《孟子》一书中的“是”字作一些平面研究,其中个别在归类上有争议的“是”字,姑且取一家之说,一般不作过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