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荀子》中《儒效》《非十二子》《天论》《解蔽》等篇对先秦诸子与儒学内部所做的学术批评为切入点,探讨荀子学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及其自身的哲学立场。基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尝试对荀子哲学的基本性格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荀子的学术批评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与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之间的斗争与张力;作为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单要针对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提出回应,同时也必须对西周与战国的两型文化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所使用的语言映射了战国后期汉语的应用情况。在《荀子》中,介词“於”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主要考察“於”这个多功能介词的语义语法功能,希望对战国后期介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刘晓平 《语文天地》2011,(15):37-3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  相似文献   

4.
荀子     
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里曾经说荀卿对于亡国乱君的浊世之政痛心疾首,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这里所说的“序列著数万言”即是指的荀卿的名世著作《荀子》。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荀子》有三十二篇,是唐朝杨根据汉朝刘向整理版本编定而成的。《荀子》是一部深邃的思想著作,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到了汉代,人们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卿。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喜欢儒术,曾经两次游学于当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5.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8):I0002-I0002
8.韩非一、生平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早年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刑名法术之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力量贫弱,一方面,多次劝谏韩王变法图强革新,但始终未被采纳;一方面,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  相似文献   

6.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战国中晚期的论坛上,荀子以综贯“百家异说”的态势,通过讲学与著述等活动,精辟地总结和发展了先秦的哲学思想,成为当时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对自然观、认识论、逻辑思想与伦理政治思想诸方面的阐述,集中反映于《荀子》一书之中。该书在汉代被抄传者达300余篇,经刘向校订整理,定为32篇。据唐代杨倞考证,32篇著作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衰公》和《尧问》6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作为战国末期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的荀子,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封建社会有着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乐论》是我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后期出现的一部论乐专著,作者荀况。它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两种相互对立的音乐等方面阐述了儒家“乐教”的观点。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又大大发展了儒家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郭沫若先生曾指出荀子是一位富有独创的大儒。《乐论》一文是荀子为反驳墨子的《非乐》而作,它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有许多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音乐界和文艺界产生过不少影响。  相似文献   

9.
假借,一直是人们阅读古书的一个困扰,成书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又是假借字较多的一部,本文以《荀子》首六章为例进行统计,以《说文解字》和《荀子》书中的注释为准绳进行判定,对《荀子》前六章的假借字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划分,并从中得出下面的结论:在《荀子》成书年代,中国的文字正逐渐脱离表意倾向,并开始向表音方面转化,假借字只是做为表示某种意义的物质符号而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诸子格言     
《班主任》2003,(1)
十年之计,英若树木;终身之计,英若树人。·—(春秋)管仲《管子·权修》 一蓬生麻中,与之俱黑。 —(战国)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荀况《荀子·劝学》引而不发,跃如也。—(战国)孟柯《孟子.尽心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 —(晋)傅玄《傅子·仁论》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战国)《鬼谷子·本经阴符》诸子格言  相似文献   

11.
《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尚书》是上古政教之书,孔子以之为政治教科书,荀子学派实即孔门一系。《荀子》大量引《书》释《书》以论证己说,其诸多思想源出于《尚书》。富国养民思想、贵贱等次思想渊源于《书》学,公义胜私欲、先教后刑、人治思想、刑法因时变易思想等皆以《尚书》为根柢。荀子引《书》断章取义,以述为作。借助《荀子》引《书》情况,可以窥探战国时期《书》学的传播与流变,亦有助于推动研究战国《书》教传统。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长期在稷下学宫从事教育活动,对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问题均有精辟的论述,自成一体. “化性起伪”和“解蔽”的教育作用何为教育?荀子作了这样的解释:“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修身》)就是说,以善去教导、倡导人就叫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之一,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他在稷下学宫游学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各家思想有明确的认识,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尤其是老庄哲学和法家的观点,这也符合战国末期诸子互相砥砺而融合的大趋势。他针对百家的认识论弊病而写了《解蔽》一文,在《解蔽》中提出了“虚一而静”的方法,从中就可以窥见荀子融合百家的一斑。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有关语言学思想的著作《荀子·正名》篇,在批判地继承先秦诸子“名实之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认知视角,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言理论、词汇学和事-物命名等三方面探究《荀子.正名》在语言研究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尊号为卿,汉时称孙卿。赵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详细生平无可考。15岁游学齐国,后赴楚国。曾任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斯。著有《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荀子总结与批判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有许多新颖性、先进性。如肯定自然运行法则的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似文献   

17.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末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元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相似文献   

18.
荀子名况,字卿,又叫孙卿(约公元前三一三——二三八年),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后来赴秦国参观学习,在楚国作过小官,著有《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他是战国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根据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对反动的孔孟之道进行了较全面,有力的批判。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法家思想,对于泰始皇统一六国、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逻辑的三大发源地之一,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对世界逻辑的贡献是巨大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逻辑学大家有先秦名辩逻辑学(即墨辩逻辑学)。而受墨辩逻辑学影响的荀子的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其中《荀子·正名》篇既是语言学著作,又是逻辑著作。荀子是墨家以后先秦时期重要的逻辑学家。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在儒家思想的笼罩之下,因而既在逻辑上有重要贡献,又不能避免伦理,心理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20.
宋玉《钓赋》与《庄子·说剑》和《荀子·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钓赋》是其作品中讽谏意识最为强烈、逻辑推理最为突出、政治思想倾向最为鲜明的优秀作品。在创作中,宋玉借鉴了《庄子.说剑》的艺术创作手法,吸纳了《荀子.强国》的治国理论,从而使他的《钓赋》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睿智。同时,也说明了宋玉的治国思想倾向应出于战国末期荀子构建的新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