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生产力的价值属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据,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并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生产力的到来标示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新的生产目的已经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代表知识生产力的崭新劳动组合形式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试论劳动者素质提高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靠的是科技发展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来实现,人才要靠教育来获得。没有现代教育,也就不会培养出现代劳动者,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现代化的经济。一、劳动者自身的属性以及教育对它的影响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要使劳动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使之与社会文明相一致。劳动者本质上是社会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要适应社会,运用自己的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劳动者…  相似文献   

3.
要想迅速有效地振兴固原地区的经济,就要有现代化的生产力。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生产资料只有和劳动者结合,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产品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由劳动者的智力决定的,并通过劳动者的技能来实现,现有人口的技术程度始终是整个生产的先决条件。从生产的角度来说,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是物质生产的要素。固原地区人口素质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我们知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由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客体,是人所掌握和作用于其上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说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主导和决定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经济过热” 的重要原因是将生产力标准理解为生产标准,生产力标准不是生产标准,因为生产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完全的一致性:第一、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是为了获得产品;第二、靠延长劳动时间而生产率不变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三、不注意协作分工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四、建立在破坏自然条件、短期行为,脱离生产力状况等基础上的生产,只会破坏生产力;第五、人与物处于分离、半分离状态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六、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不同直接生产过程相分离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七、不注意潜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生产不会提高生产力:第八、生产的社会属性不适合生产的自然属性的生产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中可能存在上述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生产的发展就一定能发展生产力.相反,生产本身必须以生产力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消灭贫穷、落后就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此,成人教育要义不容辞地积极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众所周知,成人教育的任务是对在业的现实劳动者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其素质,属于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劳动者正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基本最积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活的因素,构成生产力的中心和主体。没有具备一定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任  相似文献   

7.
生产技术与生产力密切相关,以至人们要认识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不能不探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而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重视生产技术的作用。然而,对生产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至今在理论界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关系说明生产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从生产力的简单要素看,生产力的结构是劳动者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客体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然而,对劳动者来说,既包括思想素质、体质素质,又包括技术素质(生产经  相似文献   

8.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靠科技进步,而且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没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没有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和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事实不与唯物史观关于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相悖,也不会动摇社会存在的客观性;这一事实要求我们应辩证地理解作为精神因素的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产力系统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系统,现代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因素,渗透性因素,继承和发展性因素构成。文章明确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任何时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预测与决策是现代生产力的先导,正确的政策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是生产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标志。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居首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生产力能否形成、发展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是否进行生产,怎样进行生产。是什么因素促使劳动者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呢?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激励产生的。要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就必须对其进行激励。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段内在的动力,朝着可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就好像为沙漠中的口渴者设置一个可望而又可…  相似文献   

12.
劳动创造人,也同时创造了人类社会。习近平人民至上的劳动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创造性运用“两种生产”理论,在充分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和历史主动性基础上,强调发挥人民的劳动创造性,以人民的劳动实践促进劳动者自身发展。习近平立足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内涵落脚到“真正的人”,从人的角度理解“两种生产”理论。他从“两种生产”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强调劳动对人本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改善劳动条件,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重视激发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者内生动力,将劳动实践与“两种生产”最终指向人,以劳动者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细胞,“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产是一个系统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实体性层次。这是指存在于生产过程的物质实体。生产的这个层次就是生产力,包括生产的主体和客体。生产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生产的客体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第二个层次,属性层次。这是指生产活动的属性。生产活动的属性是生产方式,经典著作家就是把“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放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②生产活  相似文献   

14.
一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因此人才规划的制定,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劳动而存在的。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含义不是一般的人,是具有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入思考,人们很自然地提出:“生产力中是否也包含着社会科学的因素及其作用?对此许多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究其原因,往往同片面夸大生产力的自然属性,而程度不同地忽视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紧密相联系。笔者认为,正是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生产力中必然渗透着社会科学的因素及其作用。 相对自然属性来说,社会性是生产力的主要属性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是以自然界为主要对象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从总体上说是表现为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或他人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换一句说,生产又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而生产力正是表现人类这种活动的能力的,从而也必然是一种社会力量。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谈到现实的生产力,往往是用“社会生产力”来表达的——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的现实,以及在未来20年内即将出现的态势,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如何贯彻“三个面向”问题的反思: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和教育在推进中国社会经济腾飞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即科学技术和劳动者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准确地理解和全面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有关教育的性质、地位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即教育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才能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17.
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以下地位:人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内在属性;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功能是使人的主体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主体性经济,它扩大了主体的范围,促使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性经济,是竞争经济,它的利益最大化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激发了人的主体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开发,扩大了劳动者自己支配自己的自由,加强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和发展劳动者主体能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产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多种情况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产品;第二,生产效率不变的生产、不注意协作分工的生产、不注意机器和科学应用的生产、不注意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同劳动相分离的生产、建立在损害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只注意现实生产力而忽视潜在生产力的生产,是不会提高生产力的;第三,社会属性不适合自然属性的生产,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研究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于正确制定教育政策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入手 ,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马克思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研究中 ,把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人及其知识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 )称之为主体生产力 ,把物的因素 (劳动资料 )称之为客体生产力。主体生产力是社会个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