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唐代官方史学的历史渊源官方史学,就是政府组织的史学活动。官方史学在中国古代起源甚早,据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①,不过此系后人追记,是否果真如此,不无可疑。但至迟到殷代已出现最早的史官,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时有“作册”、“大史”等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图书、记录时政大事②。《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册”和“典”或许就出自殷代史官之手。据考证,《尚书》中有的篇章可能成于殷商时期③,如然,则也应是史官之作。西周时期,有太史和内史之职,太史掌记录时事,内史司录载王命…  相似文献   

2.
一、从历史借鉴的命题说起 历史借鉴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与甲骨卜辞的研究,证实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证明《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可靠的,把商代的历史变成了信史。由此推断,《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历史记载也应当是实在的、可靠的。那么,夏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是什么呢?也就是  相似文献   

4.
历史借鉴问题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唐代,史学功用的命题用语首先被使用,唐太宗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感叹地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则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哉!”说其年轻,是因为时至今天,史学界仍然在研究、探讨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5.
《史记·殷本纪》引录《尚书·高宗肜日》,并采经传异说和百家杂语对经文作了解释。司马迁博采众说有明确的原则,即符合史实者则用之。司马迁的解释亦存不足之处,经文“高宗肜日”意为祖庚肜祭武丁,司马迁误作武丁肜祭成汤;“典祀无丰于尼”,意为典祀无丰于祢庙(武丁庙),司马迁作常祀无礼于弃道,其意思尚不甚清楚。考辨司马迁解释的史料依据,并分析历代学者训释此两句经文的争议,可以认为只有依据甲骨卜辞和文献两重证据才能对经文作出确切可信的解释。司马迁的解释有不足之处,是受到当时文献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撰述、整理和保存史料的传统源远流长。《尚书·多士》记载着:“唯殷先人,有册有典。”《礼记·玉藻》也谈到周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殷周时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献典籍制度。秦汉以降,历代王朝都重视积累本朝统治文献和撰写前代的历史,官修的“正史”加上私家学者编纂的大量史书,构成古代庞大的史籍宝库。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赞叹“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由于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高度稳定性,尽管王朝时有更替,但以家庭为单位  相似文献   

7.
    
“册”出现得相当早,据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尚书》中《周书》部分的记载,商代人似乎就有了典和册,其中典字也是由册构成的。另外,商代记录在甲骨上的文字里,也经常出现“册”字;讲文献学的人,要证明中国书籍的历史悠久,也喜欢拿这个册字作例证.  相似文献   

8.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9.
前言遵照马克思主义对于古代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结合甲骨殷金的记录,并参考《史记·殷本纪》,对殷人世系及其血缘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武丁、祖甲以前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仍存在普那路亚(本文释作疏血族婚)这个历史阶段的末期;自从武丁、祖甲到武乙时代,才实现对偶婚家庭(本文释作异血统婚)的变革,惟殷人的母系继统,却一贯于殷商时代,这是本文的新发现,有的同志问道:“这样  相似文献   

10.
易渡 《红蜻蜓》2023,(12):22-25
<正>商朝的甲骨文卜辞和铜器铭文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从殷商到战国,我国散文由萌芽至成熟。一大批优秀散文出现在这个思想启蒙的特殊时期。其中,就有一些专门记录历史的散文汇编。《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尚”即“上”,《尚书》这个名字指的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相传,《尚书》由孔子编撰而成,但其中有些篇目是后来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尚书》被视为儒家必读经典,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传播和使用图书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现代图书馆的历史不太长,从产生到今天,最多不过二百年。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更短,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图书馆,就是最早采用“图书馆”名称的。然而,图书馆的孕育却由来已久。如果从古代巴比伦的尼普尔城的一座庙里藏有泥版文书算起,它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从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收藏算起,也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尚书·多土》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所以只能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文明,这段历史的传说阶段,也可以认为是讲唱文学的源头。但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汉族的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都没有流传下来,这是因为汉族史官制度高度发达,历史有全面的书面记载,《尚书.多士》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同时古代还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因此,这样讲唱文学在我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统治者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国唐以前的讲唱资料保存极少。  相似文献   

13.
据《尚书·多士》记载,殷的先人已经用典册记叙“殷革夏命”的事情,可见当时的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了。但从大量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殷商时代的汉字仍然保留一些比较原始的迹象,譬如同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象形字的笔画可繁可简、义近的偏旁可以互换等等。这说明当时的汉字还没有完全定型化,离汉字一字一形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基干,它对封建社会起过重大作用。但到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我们对孔子与儒家思想,应该予以科学评价。一中国文化悠久,如果从夏代算起,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所以历代学者谈论中国文化,往往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但夏代文化,只有传说,并无当时文献记载,其历史的确切情况。杞不足征。殷代有册有典,但由于商朝被灭,其典册也随之流失,宋不足征。周代文化,比较完备,文  相似文献   

15.
“典字”,从“册”在“兀”上,象书册高高地搁架在几案上。本是书籍的通称。后来,《说文》解释说,“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典就成了专称,是记叙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言行之书。《尧典》,是兼记尧舜二帝事迹之书。因为舜是尧的女婿,舜继尧位,是受尧的禅让。举尧可以包括舜,所以文题没有标明舜。《孟子·万章》称这篇记事文为《尧典》,《礼记·大学》称之为《帝  相似文献   

16.
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宋衍申主编、苗泼、王景周副主编编写的、标明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全书一册,不到40万字。我粗略地选读了其中的《尚书·牧誓》、《诗经·七月》、《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武帝纪》、《汉书·张骞传》、《汉书·食货志上》、《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十二篇文选,觉得有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在考古发现的古器物中,特别是殷商的甲骨卜辞、两周的青铜器铭文和汉代的木简记录,随时可以遇见极珍贵的片段的历史记载。虽然字数不多,而故事具体,这就是最原始的历史资料,中国现存的最早历史书,象《竹书纪年》、《尚书》、《春秋》,正是这些记载的汇集。春秋鲁文公七年,夏四月,“狄侵我西鄙”的记载,和卜辞中“……五月丁酉,  相似文献   

18.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学习方法的探索,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春秋以前。从殷墟出土文物取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学(界)字存在(见刘鹗《铁云藏龟》)。春秋前后古籍就有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记载:《尚书》中“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学于古训乃有获……惟敦学半,念终始典于学”。见故《尚书·说命》“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辑熙于光明”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颂、敬之》。孔子在《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就是学习方法。战国以后系统治学论专著开始出现,如荀况的《劝学篇》、  相似文献   

20.
闻鸡起舞——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典出《晋书·祖逖传》和《晋阳秋》。说祖逖和刘琨少年而有壮怀。半夜听见鸡叫,便起床操演武艺,以备报效国家。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牝鸡司晨——牝鸡,母鸡也。司晨,报晓。典出《尚书·牧誓》。打鸣本是公鸡的“专利”,而母鸡啼鸣则被认为不吉利,旧时认为这预示着家庭的败落。封建时代用以比喻妇人专权。鸡犬升天——典出《神仙传·刘安》。书中说淮南王修炼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亦作“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比喻一个人得势,与他有关的人也随之发迹。杀鸡为黍——杀鸡作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