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概念,围绕着"生",儒家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生"之伦理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原始的崇"生"观念——促成儒家"生"之观念的产生;上古天命意识——深刻影响到儒家言"生"的方式及其伦理主题的确立;上古气论——彰显出儒家构造"生"之伦理的实体形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一生以学圣成圣为治学与教育宗旨。他以自身心性实证为基础和前提,继承了先秦儒家"心通天道而为圣"的思想理路,在教学中先后提出"心纯乎天理而为圣"、"心之良知是谓圣"的观点学说,为弟子及后学"学以至圣"指点了明确的方向与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和民间国学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09,(11):131-13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论语》是其思想的结晶,被奉为"经典"。"儒家"是一种学派,不同于西方以"圣经"为依归的基督教等宗教。"儒教"非教,"儒教"之"教"非"宗教"之"教",乃"教化"之"教",同时也具有"政教"之"教"的含义。"征圣"和"宗经"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同时更应牢牢把握"非教"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绕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及其成因,从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在义理方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本体论和方法论。就本体论而言,对"无"的追求与体悟,奠定了玄言诗反对儒家功利主义的思想基础;就方法论而言,"言意之辩"则深刻影响了玄言诗恍惚、概括、抽象、深刻的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9.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为己之学"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中值得借鉴。挖掘"为己之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甚是丰富。就教育来说,《论语》谈的也是很全面的,提到有关"学"的字眼就有40多处,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原则一直泽被后世。"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礼制一直存在着亲亲之情与政治制度建构之间的背反关系,具体表现为:作为"亲亲"原则的血缘关系和"尊尊"原则的政治制度建构之间充满着背反;作为"亲亲"原则血缘政治与"贤贤"问题的任贤政治之间的背反。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命有命令、命运、生命和命名等词义。《论语》中关于"命"的论述有二十多处,《庄子》中关于"命"的论述也超过七十次。针对不同词义的"命",孔子和庄子给予的理解不尽相同,开出的待命之方也迥然各异。"命"与生存息息相关,对"命"的认识不同,待命的方式不同,是孔子和庄子、儒家和道家生存方式不同之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孝慈之道"是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当代中国孝慈之道经过创造性的价值转换,对于改善当今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家庭德育中继承和弘扬"孝慈之道",克服当前存在的"孝慈之道"缺失现象,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16.
面对"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培养"艺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市场型"、"应用型"人才。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需求、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将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循序渐进并系统结合起来,贯穿在大学本科四年教学中,才能够打造强势的艺术设计本科,培养高素质市场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唐琴 《海南教育》2014,(12):16-17
教学之"道"朴实,其关键词是"教研"、"课堂"和"训练"。如何体认、把握教学之"道",进而达到无为之境、实现有为价值?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巴维克指出,成功=5%正确决策+95%高效执行,如果在执行中发生偏差或打折扣,再完善的方案都是沙盘上的蓝图、墙壁上的标语,不可能转化为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主张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三大构成课程目前教学形态的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在的教学特点,加之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论述了构成教学中可实施的操作性、与之行业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20.
成中英用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通过对孔子之"知"与朱子之"理"的分析,成中英认为,儒家认知之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儒家道德哲学又反过来促进了认知之学的开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性与知识的互存、知识与道德的互用,以及两者相互贯通发展的可能。通过强调知识与道德的互基互用,成中英把儒学知识论上升到了与儒家道德哲学同等重要的本体论的高度,赋予了儒家认知之学新的思想内涵,也代表了儒学在现时代发展的"道问学"趋向,体现了人文理想与知识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