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士人在秩序混乱、人生艰难的社会现实中,开始空前地关注自我,注重自尊,享受自娱,并以一种更为独立的姿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这些士人新风的出现,意味着士阶层在“士”与“人”的两个方面都获得新的体验而真正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2.
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救子书入手对东汉士风进行了一个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东汉士人在遗令和救子书中大都以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告诫后人,这里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东汉士人与皇权的疏离,以及开始对家族利益的关注,这是士族在东汉形成的一个基础和表现。另外他们也不是一味消极,对薄葬的身体力行,体现出士人对扰乱朝纲的外戚和宦官的隐性批判和不予合作,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东汉士人儒家风范的一面。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一隐一显构成了东汉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西汉的恋情赋采取以男性为中心的角度,或写女主人公企求爱情,或写她们“愿枕荐席”,带有一定的庸俗情调。东汉末年的恋情赋则改变了西汉的陈腐套路,而代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表现男女双方纯真情感的交流。角度的不同体现出西汉、东汉士人对女性态度的变化,由贬低到尊重再到仰慕。汉末士人借恋情赋一步步地走向世俗,走向情感,走向内心,进而走向人性的回归与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东汉游学士人的文化活动集中表现为士人交结和文本书写两种。游学者日众,推动了弟子同业师、故吏与府主这两组关系的加速发展,同时,士人学宦一体的天然联系与志士交结的有意为之又进一步促成了士人群落的生成。士人游学增盛、交结成风,最终又促进了文章的大量书写。这些书写既包括以修史、定经为主体的官方活动,也有纯私人性质的个体写作,如士人游学生活的日常记录与情感抒发,与家人、朋友间的书信往来等。在共同的书写中,东汉士人们相互启发、彼此竞争,共同促进了东汉文章的发展,召唤着汉魏之际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东汉王朝曾一度中兴,但随后的政治形势更趋黑暗,士人生于其间,往往无能为力,有志不得施展,因此,在其作品中感慨命运的悲惨屡见不鲜。具有悲情色彩的抒情赋在东汉兴起,更可见士人遭际与时代的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班固和崔骃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骃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骃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班固和崔駰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駰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駰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东汉中后期无名诗人所作,它寓远于近,审神奇于平淡的特殊风格,可谓开一代诗歌新风。这种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可说是魏晋时期发生的文的独立与人的自觉的早期表现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班固和崔骃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骃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骃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满怀报国热情的清流士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而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东汉王朝无可避免的没落让他们的希望化为了泡影。所以这一时期的清流士人欲进不忍,欲退不能,陷入了迷茫、痛苦和无奈的矛盾心境中。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13.
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严重打击.结合史料对党锢之祸中的士人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体现士人的心态及政治态度主要有:英勇的斗争精神;积极的参政意识;忧患意识;高尚豁达的情操;自保的心态;无奈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明清四大名著本质上是“卫道”之书,反映的是士人阶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士人所代表的“道”和君权所代表的“势”之间的关系走向构成这四部名著历时性的主要意义发展模式。另外。士人对“弱势”者百姓、“异道”者异化士人的态度走向,亦是重要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共同昭示出士人的命运走向——消亡或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梳理东汉著名政治家和文人李固与东汉党人的关系中,探寻李固对党人的影响,借以揭示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原由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展示汉末乱世给士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气节。  相似文献   

16.
新莽末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三辅士人云集其帐下,因而陇右短暂地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因隗嚣和士人主流在王统天命观上存在严重歧异,导致士人相继东归光武。从不愿起兵到有志图王、欲效西伯,隗嚣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他相信有德者居天下之位,是对刘汉正统天命观的一种反驳。隗嚣自身也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在陇右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东汉中后期著名经学大师马融为外戚大将军梁冀草拟奏章诬陷著名政治家李固这一政治事件的分析,揭示马融和李固对立的原因主要是两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政治态度和个人追求导致的,展示东汉外戚、宦官干政对士人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封建社会,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随着社会政局、经济状况、文化思潮的变化,士人的心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由于东汉末期政治腐败黑暗、卖官鬻爵成风、自然灾害频发、外族不断寇边,士人的心态也由一心追求功名、汲汲富贵变为参政热情骤然锐减、人生价值的冷静反思、亲情爱情的格外珍重。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对秦汉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汉代士人创作了大量的述志抒情赋,这些赋作较好地表达了他们其时真实的内心情感。纵观这些作品,从西汉贾谊的愤激而无出路,到东汉张衡的归田而求淡泊,可以清晰地看出,汉代士人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流变。在这种情感变化过程中,儒家的出世精神和道家的归隐意识始终徘徊于士人们的脑海中,而且,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