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可以展现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生动地记录文学人物所在的时代语言,真实地反映文学作品所在时代的语言风貌。但到目前为止,对文学方言翻译的研究颇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学方言的语言功能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余婉馨 《海外英语》2022,(14):27-29
《死水微澜》是现当代巴蜀乡土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中富含地道的四川方言,展示了巴山蜀水之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尤其反映出了渗入近代四川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袍哥文化。通过对比胡志挥和Bret Sparkling&Yin Chi对《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在天回镇”的翻译,笔者发现大量方言误译,并将其分为袍哥文化相关方言误译和其他巴蜀方言误译。其中,与袍哥文化相关的方言误译可进一步细分为对袍哥组织和人物身份的误译以及对袍哥文化的误译,其他类别的巴蜀方言误译其成因则有隐喻传达无效、人物指代混乱和文化能力欠缺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学方言是中外翻译界公认的难题,也是目前研究相当缺失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西方学者关于文学方言翻译策略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结果显示:过去20多年,西方学者集中讨论的文学方言翻译策略有四种——方言标准化译法、方言对译法、文学方言自创译法、方言特征淡化译法;当下西方学界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方言标准化译法和方言对译法的效果不甚理想,文学方言自创译法和方言特征淡化译法则比较可取、可行。论文最后指出未来研究路径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5.
张屏 《海外英语》2012,(2):259-26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英文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该文试图从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及社会方言三方面入手对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进行研究,探讨两位翻译工作者是如何还原原著的语言风格、实现文化的落叶归根的。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文学翻译需要经过分析、传递、重构等过程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地域、社会环境、人物语言等特征以再现原著所蕴含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6.
孙睿 《英语广场》2017,(3):20-22
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反差"效果能够让人物刻画更个性化,增添作品的表现力;方言通过有别于标准语的表达,再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但方言翻译难度较大,极易失真较多的语言成分。如何在目标语中再现这种鲜活的风格成为方言翻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三种常用的对比译法,阐释其与标准语的不同"反差"效果,为英美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了中国文学中方言的广泛运用及其重要性,探究了当前文学方言翻译的现状和困境,运用例证法,分析大卫.霍克斯《石头记》中文学方言的英译,寻求文学方言英译切实可行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8.
昭通文学发展中独具审美品质韵味的昭通方言,是影响滇东北、黔西南、及川东南现代方言语法结构及发音的重要因素,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昭通文学言说的一个重要载体。昭通本地的文学中有大量本地方言,这些方言不仅使文学本身形象生动,而且把昭通本地人文特色凸显出来。昭通方言是研究昭通文化现象和昭通入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红旗谱》中的冀中方言用语使其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学特征,在情节构成中具有显著的叙事功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展现了浓郁的冀中乡村风情;构成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深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红旗谱>中的冀中方言俗语使其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学特征,在情节构成中具有显著的叙事功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展现了浓郁的冀中乡村风情;构成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深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方言,在古今中外众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增强了语言幽默感。但文学方言独特的语用功能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关联一顺应模式下,探究文学方言的特殊属性和功能,运用例让法,分析并寻求文学方言汉译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皇黎一统志》是越南汉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并且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赋予这部作品成熟的语言魅力,语言运用非常出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谚语、方言及生活俗语的运用以及作者近似史学风格的语言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使得人物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者在充分掌握杭州“儿尾”方言特点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一、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外貌;二、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穿戴;三、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14.
感觉在贾平凹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具有突出地位,他的作品往往从人物的感觉入手展开叙述,细节密实,意象丰富,把读者带进丰盈的感觉世界。商洛方言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饱含着民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感觉化、感性化特征。贾平凹之所以执着于方言写作,是因为商洛方言的感觉化特征与他崇尚感觉的审美心理形成了同构对应。这一同构对应具体表现为商洛方言与贾平凹感应论艺术观、重整体的审美观及追求语言自身审美价值的语言观之间的同构对应。  相似文献   

15.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在文学创作中方言词汇十分常见,本文试从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文学、方言与读者的关系去分析考察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出发 ,着重从老舍小说语言运用的特征入手 ,归纳了三个方面 :一、突出人物个性 ;二、讽刺、幽默 ;三、地方方言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小说语言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具有其独特性,即口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口语化语言的特征是:一、主人公叙述者的语言常常打破语法常规、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动词时态随意转换;二、其他人物语言多为土语方言,甚至俚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对美国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惠兆阳 《华章》2007,(3):126-126
在后现代浪潮中,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开创了小说之先河的美国作约瑟夫?海勒也因此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而载入文学史册.书中收录了十二位作家作品中的精彩片断.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叙事结构,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内容,在"黑色幽默"中,这三点特征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学中伴生对偶人物是常见的,他们以其独特的神采丰富着文学人物的画廊。本文通过对伴生对偶形象的分类,分析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展现了随着时代、民族艺术心理等方面的异同所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象,指出他们所具有的典型的神话原型特征,发掘其心理和哲学内蕴,从而探求它在文学发展中特有的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陈忠实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切实体现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而各不相同,他们的人物特点与语言不可分割又相互联系。为了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客观地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本文将从语言整体和方言词汇的角度出发,浅析人物语言的表现力,探讨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