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又是创新数学教学的源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谀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亲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旺红 《考试周刊》2011,(85):193-194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知识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3.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戴玉华 《考试周刊》2011,(26):52-53
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5.
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历史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要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二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三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督导活动中,我认识到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是一堂问题课,一堂实践课,一堂答疑纠错课,最终是一堂学生认识的升华课。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启动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锻炼的过程,是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方法的养成过程,也是学生的收获过程。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一堂数学课应当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问题课"数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  相似文献   

7.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使学生为了回答问题,集中注意力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教学问题的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地学习,突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本文从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促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  相似文献   

11.
王书玲 《考试周刊》2013,(53):140-141
<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生才能沉下心,钻进去,学习效果好。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不会变通,不会创新,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问题解决,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独立分析、类比、假设、验证等创造性思维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从而强化解题的反思能力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重要的教学阶段,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收获季节"。复习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呢?根据教学实践,以《二次函数》一章复习为例,谈两点体会。一、设计比较型问题,在求同求异比较过程中整合知识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是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整合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而设计比较型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对问题探究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问题导学法”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问题教学模式是指把问题作为基本要素来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辉 《广西教育》2008,(34):26-27
“问题表征是指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结构,构建自己的问题空间的过程,也是把外部的物理刺激转变为内部心理符号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表征可以说是一种过程,即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内化;也是问题理解的一种结果,即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其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培养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大都是常规性数学问题。这类问题是数学问题中的基本问题,它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过多的精力被浪费在如何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熟练程度上,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僵化,阻碍学生创造性的提高。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一些非常规性的题目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唐仁昌 《师道》2015,(3):36-37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前提和基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无法进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通过以下努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会得到明显提升的,这些努力分别是改变思想观念,赏识爱提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有问题要问;诱导学生深思,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指导学生确定子课题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能促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