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的认知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参与我校"生本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堂一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对自己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审视与思考。我发现很多课堂中,教师大都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课堂教学习惯于动"口"不动"手",学生读得多,讲得多,练得少,写得不扎实。在与老师们的研究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千米和吨"的认识光依靠书本的"纸上谈兵"式教与学,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出错。所以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我带领学生一"跑"一"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重(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为进一步培养开拓创新的探索型人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让学生学",而是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真正"授之以渔"。由此"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只依靠学生自修看书做题的"默片"式学习方法也很难持续  相似文献   

4.
对亚洲教育传统的扬弃,使得林书豪得以进入更主流的美国教育——强调运动。把林书豪形容为"林风暴"一点儿也不夸张。记得去年在课上问我的学生,是否知道"虎妈",基本上所有孩子都瞠目以对。这回问起林小子,又几乎全部点头。学生中大部分人都说他很棒,也有自己是篮球运动员的,半开玩笑地说:"他比我好那么一点儿,因为他去NBA了,而我没有。"  相似文献   

5.
正背景:一批职业学校的学生今年来到我的工作室,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生顶岗实践"。通过交流,我觉得,从理论到理论的职教学生,其教育出来的学生,依然是强于理论而弱于实践。为此,我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手把手"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实践教育。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这批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现以《矩形紫砂陶板的书法刻绘装饰》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那  相似文献   

6.
在班级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从关注学生个体出发,利用学科优势渗透情感教育;重点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成长搭建舞台;借助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班主任教育的合理延伸,实现班主任的"立体教育"。一、以情动情,唤起学生的生命需求1.通过周记了解学生我发现学生每星期交上来的周记反映了学生生活、学习、心理乃至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可  相似文献   

7.
《少年儿童研究》2015,(1):61-62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创建了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落实体验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一、在活动体验中实现德育教育1."我爱我的新学校"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学前,学校进行为期五天的"我爱我的新学校"系列德育体验活动。活动一方面以"爱"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师"和"爱同学"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文明  相似文献   

8.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道:"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要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师爱给予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能够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1.爱心是走进学生的法宝。只有对教育充满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倾注满腔热情。我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特殊学生。在班级中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  相似文献   

9.
王生 《江苏教育》2012,(Z2):16-20
【我的主张】"全人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之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朴素感情,我迈上了教育的征途。30多年的一线教育、学校管理,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前行,也在不断的前行中收获了我丰盈的教育人生。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基于这两个思考,近年来我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优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即"为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可能是为官之道。其实,我觉得"谋"用在教师身上也非常合适。一个会"谋"的教师肯定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从毕业起怀着满腔热情走上三尺讲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感受到得是当教师的忙碌、充实与快乐。如何当好一个老师,以自己的德行去感染教育学生,我是从三个方面去努力走自己的"谋"教育人之路的。一、"谋"在感恩中与学生共成长从教十几年,我的青春年华洒满学校的每个角落,我  相似文献   

11.
正流年似水,不觉已与"溯光"结缘十载。那些花样的孩子来了一茬,走了一茬,萍聚萍散,十年一刻,恍如梦幻。回想在"溯光"成长的日子,感慨良多。我自视天资平平,虽能写点清浅的小文章,但奉命指导文学社,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彼时的"溯光",已是名声在外的市级明星社团;彼时的我,入职市北不过三四年,青涩懵懂,没有一星半点办报经验。其时内心之焦灼与纠结不言而喻。好在,"溯光""学生写、学生编、学生看"的办  相似文献   

12.
刘楠 《辽宁教育》2014,(10):45-46
正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保障。多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奥林小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为办学理念,以体验教育为特色,以"六个学会,六个为乐"为培养目标,坚持"养成训练时时有,体验活动日日行"的思路,通过"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园地我布置""我的活动我创意"三自教育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发展,在快乐中成长。几年  相似文献   

13.
庹先德 《教师》2014,(25):114-115
正实践告诉我,教师笃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满足学生的"四个需求",给足他们"三份尊重",强化"两种信任",增多"一点赏识",收获的是学生笃学,让学生焕发出学习活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一、满足"四个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能有效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我的地盘"上,"我做主",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乐学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宫英海 《辽宁教育》2012,(12):75-77
素描:他是教育的真诚实践者",关注每一个"是他的教育信仰。他的教育风格:爱而充满梦想,快乐而执着坚定。我常常叩问自己:为什么当校长?答案很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改变一所学校的精神和面貌。毫无疑问,人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人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必须满怀教育理想,做一个理想的守望者。校长不仅要把理想珍藏在教师的梦中,更要把理想播种在学生心中,用理想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在西岗这片充满大气与教育智慧、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热土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即"大气成就大器"。  相似文献   

16.
近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想起了莱辛的这句话:"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也让我尝到了利用孩子在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学生的"理想"的甜头,教育就应该生活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育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就看班主任怎样对待,怎样进行有效地教育。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我认为要讲究"八要"与"八忌"。  相似文献   

18.
欧阳清泉 《教师》2014,(29):82-85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向生活回归,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为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名有教育理想的年轻教师,我始终认为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室这个方寸之地。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汲取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深思熟虑后,我把目光锁定于博大精深、瑰丽多彩的河洛文化,以文化寻根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