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丑     
小丑有了一个梦想了,以前他没有过的,所以他想有一个。他希望那些专程来看他表演的人们,都能记得他的名字,那将会是多么让他自豪的事情呀。小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细细,这是他自己给自己改的。自从成为小丑的那一天,他觉得自己的所有都变细了,细得可以这样轻易地跳上钢丝。他常常恍惚起来,这是钢丝吗?这样宽广啊,他觉得那是好看的铁路,宽阔的磨得发光的铁轨的铁路。小丑开始上了瘾一样喜欢走钢丝,他小心翼翼地走,摇摇欲坠地做一个又一个华丽的动作。台下爆发出惊叫与欢呼,小丑觉得大家都陌生地喜欢着他。在绚丽的灯光下,他时常幻想人们大声呼喊起他的名字来,细细,细细…然后他开始笑了。  相似文献   

2.
小田鼠家装电话了,他十分高兴,拿起电话,可拔给谁呢?他还一个朋友也没有。他任意拨了一个号码,是空号;又拨了一个号码,还是空号;再拔了一个号码,嘟,嘟……通了!  相似文献   

3.
创造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研究怎样做一个诗人。他想居复活节就成为一个诗人,而且要讨一个太太,靠写诗来生活。他知道,写诗不过是一种创造,而他却不会创造。他出生得太迟;在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以前,一切东西已经被人创造出来了,一切东西已经被做成了诗,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4.
走神儿     
他走了,去了一个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地方。我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我和他的班级只隔一条走廊。 那是一个炎热的5月,每个教室的门都大开着,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注意到了他。他并不英俊洒脱,也并不冷默扮酷,他皮肤黝黑,眼睛含蓄,一看就是一个书呆子。也许是这个原因,我注意到了他。可是,我猜不出他是不是也注意到了我?不可能,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儿,没有瓜子脸,没有白皙的皮肤,没有惹人喜爱的大眼睛,似乎我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普通,难道普通会惹人注意吗?以后几个星期里,我极力控制自己不去注意他。可是,每…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贾宝玉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个。他的身上有叛逆精神,不爱读书,不愿意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同时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毕竟出身在一个贵族家庭,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贾宝玉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的矛盾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6.
马德 《成长》2007,(2):55-56
橡皮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孤儿,大学毕业后,成了某报的记者。 橡皮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找到当初资助他上学的那个人。为此他费了不少周折,他所在的报纸还专为他开辟了一个“寻亲”专栏,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没有对手     
我看到了一个人,他独自占据了小区中央那一片惟一的标准网球场。站在网球场的一侧,只有他一个人,正在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地向另一侧发球,直到手中的球都发完,然后捡起所有的球,换到另一侧,再重复前面的动作。在我看来,如同一个人在喝闷酒一样,至少,这个人是在打闷球。或许是他对自己的球技没有信心,想一个人单练;或许他苦于找不到一个人和他一起打球,总而言之,在这片场地上,他没有对手。  相似文献   

8.
会说话的钟     
《青少年日记》2009,(2):54-54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之死     
李红 《山东教育》2006,(11):61-61
2001年1月13日,海明威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斯特去世,享年104岁。第二天,世界上有27家网站出现了这样一个问卷:有一个人,他几乎什么都有。论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论金钱,他的版税在他成名之前就已经使他成均富翁;论爱情,儿乎每~个女人都喜欢、崇拜他。可是,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久,却用猎枪结束了62岁的生命。而他的耶位朋友——富恩斯特,一个靠出海打鱼为生的渔夫,却悠然地颐养了天年。请问,为什么一个拥有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着?  相似文献   

10.
母校教会了他知识,更开启了他梦想的大门 西北工业大学,这不仅仅是一个校名,更是他人生的一个厚重的积淀。步人大学前,他是一个懵懂的少年。来自农村的他,对大城市充满着好奇和憧憬,对高等学府也有着说不出的敬畏和期待。跟很多工大的学子一样,他秉承着“公诚勇毅”的校训和“三实一新”的校风,踏踏实实的攻读自己的学业。“西工大,我的...  相似文献   

11.
熊冬眠的时候到了。小熊米沙打着哈欠到处在找可以冬眠的窝,但他走遍了整个林子,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他找到的第一个窝太冷,第二个太小,第三个的顶坏了。他想去一个僻静的角落看看,但一个拿枪的猎人把他吓跑了。于是小熊米沙决定去他认识的磨坊主梅利尼克家瞧瞧。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与笑话     
小丹 《中学生英语》2010,(12):25-25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13.
清水 《课外阅读》2009,(21):36-37
在一个贫穷的山村里,一个15岁的少年一步步地往悬崖边走去。月光如练,山峦如虎,他站在悬崖边上,泪水如河。因为他从小就患上了肌肉萎缩症,医生判定他只有几年的时光了。他不想再拖累父母,他决定自杀!  相似文献   

14.
冷玉斌 《师道》2007,(7):50-52
《麦兜故事》里,麦太太给麦兜讲床边故事,准确地说是床边训话:“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早睡早起,他很长寿。”“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早睡晚起,他就死了。”“从前有个小朋友,他不孝顺,有一天,死了。”“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不听话,有一天,他死了。”……今天早上听课,听着听着走神了,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5.
近读《读者》中的一则小故事颇有感触:一个孩子由于车祸失去了左胳膊,他十分喜欢柔道,父母怜其残疾送他进了练习班。老师整天就教他一个招式,他有时也问老师什么时间教新的招式,老师只是让他继续练。他十分相信老师,反反复复、一丝不苟地练习。有一次他报名参加了比赛,没想到就用这一招连赢了两个对手,小组中的第三个对手十分壮实,让他费了不少劲,可当他熟练地使出那一招时,对手却不知如何应付,他在莫名其妙之中进了决赛。在决赛中,看到他瘦弱的样子,又是一个胳膊,对手都在轻视他的同时,品尝到了他那一招的厉害,品尝到了失…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后传     
孔乙己不愿讨饭,虽然他已经快活不下去了。他如今只去两个地方,一是能使他得到安慰的学堂,另一个便是施舍斋饭的古庙了。每天早上,孔乙己先去古庙争得一碗稀饭,然后再用手走着去学堂转一圈。自从他折了腿,也没有了烦人的哭。他从没有吃饱过,但他总说他不饿。有一回他竟拾到了几文钱,他内心非常激动,但他始终没笑;他想去咸亨酒店再喝一碗酒,但他没有去。他到宝文店里买了一支毛笔和一些墨纸,把笔墨插在腰间,纸塞在怀里,便来到了他熟悉的学堂。他掏出纸来,找一个破碗研了一些墨,写了一个孔字,自己端详了一阵,不由得嘴角抽了…  相似文献   

17.
当我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一个美德,我就原谅了他的一千件恶行。 当我在一个善人身上发现一个伪善,我决不肯因为他的一千件善行而原谅他的一个伪善。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2005,(11):38-39
有一个男同学,上了黑龙江省某县城的大专,学计算机。那是该省录取时最后出现的学校。大三上半学期,在父母朋友的帮助下他去了一个大城市科研机构实习,碍于面子,该机构接受了他。开始时他干坐着,后来领导看他有点可怜,就扔给他一个东西,说:“3个月内完成就行了,到时给你个实习鉴定。”  相似文献   

19.
张光银 《师道》2003,(5):21-22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多蒙茜·诺尔特的这段话催我警醒,令我思考着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与未来。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矛盾重重国家督学周德藩说:“矛盾的家庭与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在今天应引起每个…  相似文献   

20.
亲尝一口菜     
流沙 《广西教育》2007,(12C):21-21
他3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上街,他要一个小包子。母亲买了一个,他很高兴,他一口咬下去,大哭。原来,包子太热了,烫到了他。从此,他每次吃东西时,母亲总会试试温度,或者先尝一尝。他如果看到母亲没试,就不会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