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谁能结合实物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有那些特征?生:(手拿实物)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对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生:(手拿实物)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大小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师: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高?长方体有多少条高?生: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长方体有无数条高。【评析】学生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原型,以旧引新,建立新概念概念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应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巧妙合理地引入新概念,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易于接受。如,建立长方体概念时,先将收集到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物:方砖、火柴盒、纸箱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物体都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一样、大小相等,都有12条棱,且每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让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又如,在引入直线概念时,用一根拉紧的绳子或一张对折的纸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拉紧的绳子和纸的折痕有什么共同之…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苏教版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  相似文献   

4.
一些教师在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常常对学生说:「长方休和正方体特征的相同点是:都有六个面;都有十二条棱;都有八个顶点.它们的不同点是: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为正方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六个面中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长方体十二条棱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十二条棱长度都相等.  相似文献   

5.
首先,要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联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揭题时,可以这样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在探索新知时相继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积极探索活动的练习思考活动。(1)动手摸一摸长方体小盒你摸到了什么?你知道它应该叫什么吗?(2)在拼插学具时,你用了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从而你知道了什么?(3)颜色相同、长度相等的棱在拼完长方体框架后有什么联系,你还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这样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思考问题,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成为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在《认识长方体》一课的教学中,多年来我们的常规教法是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拿来让学生观察面、棱和顶点的关系,而这回我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设计,在课堂中亲自用白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边切边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形成过程。课结束时,学生们蜂拥而上,把白萝卜这个"教具"抢着吃了。我及时采访了几个同学:一个同学说:"萝卜真甜";另一个同学说:"这个萝卜和家里吃的萝卜意义不一样";还有一个同学说:"这是一节‘好吃’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7.
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求源泉。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成六块,分别有三个二块相等。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再创造。学生发现:只要求出不同的三块长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8.
“表面积”的概念,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的依据。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就可“无师自通”。因此我在教学时把揭示概念的内涵作为重点,计算方法则让学生自行解决。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组木模,有柱体、锥体和球体,默数它们外部各有几个面?各有什么形状?如四棱锥体(不讲名称)有五个面,四个面是三角形,一个面是正方形。圆柱体有三个面,二个面是圆的,还有一个面的形状看不出,我不作说明,只说以后你们会知道的。看毕,要求想,可以看出什么道理?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形状不同,它们外部的面个数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一、充分感知,建立清晰的表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概念时,能通过直观,让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使其建立各种长方体的表象,从而形成关于长方体的观念性形象,学生就会获得关于长方体的清晰概念。在教学长方体的概念时,既要出示有利于学生认识六个面的长方体,如文具盒、火柴盒、药箱等,又要出示有利于认识12条棱的长方体,如铅丝焊接成  相似文献   

10.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应该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因此,在教学共同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形成的“参与”与“发现”,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例如: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在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提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研究。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来研究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四人一组,边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模型边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长方体:我叫长方体,我长得比较瘦长。 正方体:我叫正方体,还有个名字叫立方体,我长得方方正正。 长方体:我们有些地方是一样的。 正方体:对啊!我们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知识。例如教《圆的周长和面积》,我先通过实物演示,讲清了圆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了什么是圆的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两次实验,让学生理解了什么叫圆周率。接下去该讲求圆的周长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明理以情激智———“长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桂林市榕湖小学桂华执教桂林市教科所元家美评析教学内容: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19—20页,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的:1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知道什么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似文献   

14.
例 在四面体P-ABC中,三组对棱分别相等,且依次为2(5~(1/2))cm,2(13~(1/2))cm,2(10~(1/2))cm,求四面体的体积。 解 因长方体中,以不相邻的四个顶点为顶点的四面体的对棱相等,所以构造长方体,使得四面体的对棱分别为长方体相对面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九册 P84对长方体的长、宽、高是这样定义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94年版 P84)则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前者,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指棱。由于棱的长度和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这两种说法不可能同时成立。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后者是正确的,即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而不是指这三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一位老师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教学“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这一知识点时,该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探索活动。每位学生准备12根小棒,红、黄、蓝三种颜色代表不同长度的小棒各4根,8个三角的接头。师:你能运用这些材料搭一个长方体吗?学生兴致很高,各自开始拼搭。有学生发现小棒搭错了的及时调整,几分钟后,学生手中的材料全部用完,一个统一、标准的长方体框架也就搭成了。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它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有几个顶点?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以下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左手托着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右手指着其中的一个顶点问道:“这是长方体盒子的什么?”“顶点。”孩子们整齐地回答。  相似文献   

18.
复习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边答边板书:顶、棱、面)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相似文献   

19.
对长、宽、高的理解通常被确定为"认识长方体"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人教版教材对于该难点突破的编排意图是:在初步了解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用小棒和橡皮泥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了解12条棱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可以分为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最终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图1). 从笔者的多次实践和听课反思看,对该部分知识教学的实际效果均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①棱作为一个原始概念呈现,学生缺乏深入的认识,使得从棱到"长、宽、高"具体概念的过渡产生"脱节"现象;②仅从长方体模型的搭建中抽象出"长、宽、高"的概念,学生缺乏体验,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之比叫圆周率。尽管圆的直径不同,圆有大有小,但是对于所有的圆来说,其周长和直径的比都相等,即圆周率是一个常数。从这个意义讲,圆周率是刻画圆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圆周率用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在小学教学中,一般取3.14为π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