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合:中国人的生活哲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个华民族所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也是华夏民族生活哲理的表征。作为生活理念的“和而不同”、为人准则的“和为贵”、调节机能的“中和”以及理想境界的“天人合一”,具有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心理间的矛质和冲突的深刻意蕴,也可为今天人们生活方式的优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城""乡"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一直都停留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而忽略了它们在地域、空间、概念上的区分。"乡下人进城"这一文学潮流,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东西部、发达与落后以及传统和现代这些主观上的"城"与"乡"之间的对照进行分析。在这些虚与实的对照中发现一些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是又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人,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从别人的故事和生活中映照出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物理这一门学科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了教育部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联系生活导入法的概念""联系生活导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导入中产生的意义"以及"联系生活导入法的教学原则"这三个方面的探究,传递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联系生活导入法的含义和需要坚持的原则,希望能够对教育事业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的认识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词义也就随之发展变化. "土"和"洋"的意义因为与社会生活及人的认识直接关联,其词义变化相对而言便富有代表性.在语言的动态使用中, "土" "洋"的意义变化,不仅包括词的概念意义的变化,也包括词的色彩意义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归因"概念产生以来,归因以及相关内容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综观国内外有关归因风格的研究可见,归因风格与人的教育、生活、学习等密切相关,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不同归因风格者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既可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也可为教师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寻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陆星 《小学生》2013,(1):38-38
何为"原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认为:"原点"之"原"具有"原初"、"本原"之意,他们构成了种种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行动的根源与根基,有什么样的原点就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实践。语文教学有三大原点:概念、价值观和人。"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概念世界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语文概念的理解不同;语文教学原点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人"是任何概念、价值观的主题和归宿,同时也是任何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主体与归宿。"教学"即为教师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习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方式. 学习始于生命的起点,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学习不是学校课堂的"专利",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在终身学习时代,无所谓"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之分,也没有所谓"学前教育"与"学龄教育".学前儿童、学前教育的概念若不"旧瓶装新酒",将会被早期学习、早期教育、0~6岁教育的概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扎实地掌握好数学概念,生活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关键是把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体现数学的美,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概念教学中十分重视概念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抽象概括和"剖析概念的定义"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阐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  相似文献   

10.
蒋岳庆 《江苏教育》2012,(34):30-31
游戏离教学有多远?似乎并不远。无论是席勒和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论",还是拉扎鲁斯的"娱乐论",以及霍尔的"复演论"、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论"无一不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直至皮亚杰的"活动教学论",更为游戏与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也正在成为教师的共识。游戏与教学是两个概念,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在指向儿童发展上具有高度的一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增强组织的整体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儒家“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礼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先秦儒家将礼的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传统的礼文化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出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人类面临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阀,化解这五大冲突的轴心就是“和”。“和”不仅是化解21世纪五大冲突的轴心,“和”的本体性也是其它汉字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和”作为21世纪的中国哲学本体,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不会取代马克思主义自身具体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发挥“和”的本体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本体与其他文化层次之间的关系,本体、制度、器物之间多元一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 男”模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群体心理的沉淀和凝聚,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是特定情景下的文化、社会、心理需求等诸种要素的契合生成物,包容了中国人面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特殊体验以及带有民族普遍性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6.
“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它无处不在,无事不合,和顺、和平、和谐等词汇构成了“和”文化的标记。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致中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为内容的“和”文化,是一种境界与精神。“和”文化全面、成熟的发展成果中涵盖了大量宗教思想。“和”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宗教性,一方面“替代”了大量宗教活动任务,另一方面又抑制了本土宗教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西方传统中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可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是儒道拂三家的共同追求目标,尊重自然、敬重生命、众生平等是三者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道德精神要义。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儒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和社会理想图式等丰富思想资源,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