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书缘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与书有缘。的确,书伴随着我成长。 幼儿时,我以为书是可以撕、可以咬的东西,以致爸爸买给我的书处处都留下了我的“杰作”。稍大些,爸爸常给我讲书中的故事,又见他晚间专注地看书,我才蒙■知道书是一种宝贝,渐渐爱起书来,并从幼儿读物中学到了一些知识。 8岁那年,我在书柜的角落发现了一张卡片,当明白那是爸爸的借书证后,便吵着也要一个。于是我成了县图书馆中年龄最小的读者。图书馆的书真多,一行行、一列列的书柜里摆满书,简直是书的世界。遨游于茫茫书海,我谒见了开天辟地的盘古,结识了聪明的阿里巴巴,…  相似文献   

2.
余英 《早期教育》2005,(9):15-15
在家整理书柜时,我发现了自己在21年前第一个教师节上的演讲稿:<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幼儿教师>.带着一份回味之情,我又一次用心朗读起来:"有人爱做建筑工人,有人爱做白衣战士,有人爱做科学家,而我却爱做幼儿教师.我爱这一行,因为那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白衣战士,还是科学家,都离不开我们幼儿教师早期的启蒙和教育."  相似文献   

3.
汉源县宜东中学姜伟:我已经初三毕业了,拿到通知书那天,看着那刺眼的分数,害怕得都不敢回家了。本来老师说我很有希望,一直劝我以后上县一中,或者就在本校读,可是我却根本没有继续读书的念头。复读是非常吃力的,  相似文献   

4.
一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对古籍经典的热爱——当然,他们自己不读,他们让孩子读,并恨不得让它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部内容. 对这些家长,我总想给他们讲个故事.别紧张,不是叶公好龙的故事,是我自己的. 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堆老旧的医书,最薄的都有砖头厚,堆满了灰,长年累月压在书柜最下层.家里人也不懂这些书,但他们告诉我,这些书可牛了,要是哪一天我能把它们读下来,那就乖乖了不得了.从此我望向这些书的目光里都充满崇敬.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个崭新的书包。每当我打开书柜看到它,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那揪心的往事……  相似文献   

6.
文学巴黎     
高维安 《新读写》2008,(9):58-59
关于欧洲的愿望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那时候,我读到一些写欧洲的散文,旅行的文字,它们都温情脉脉。那时候,我刚刚十几岁,在淮海路上的一所大房子里上中学,那所有红色砖头和宽大阳台的大房子,从前曾是法国城的教会学校,有很多已经头发花白却气质非凡的老先生,是当年的老校友,他们常常会在下了正课之后,来教我们说法文,讲一些跟法国有关的事儿。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年前我在某中学上的一堂课.我已经离开那个学校了,但那堂课让我忘不了.  相似文献   

8.
日子里的书     
搬过许多次家,每搬一次家,都要重新做书柜,因为我的书柜每次都是做在墙上的,搬家只可以搬走书,却搬不走书柜。我之所以不买那种现成的书柜,是因为往墙上做书柜可以做大,做得顶天立地,让我在书店买书的时候不必考虑空间问题。书柜不应该是一件做做样子的家具,它的功能就是多装书。只是每次都害苦了搬家公司的工人,进门一打量要搬的东西,好像没什么大家具,不过几十个小箱子,心里拣了便宜似  相似文献   

9.
一把提琴,操在乐师手里,光阴便融化成琴弦上的音符;一支画笔,握在画师手中,四季就幻化成笔梢上的丹青;一把雨伞,拿在妈妈手中,立刻温暖了我那冻僵的心. 我家那古旧的书柜中,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印着紫罗兰花的蓝底雨伞.有不少人问过我,那不过是一把普普通通的伞,为什么要收藏五年之久?我总是笑而不语.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夏天,根据工作需要把我从大学助教的岗位上调到在农村的平遥东泉中学教书.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思想上波动很大.这三年来,我在学校党支部的热情关怀和教育下,联系实际反复学毛主席著作,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有了一些提高,工作也有了一些改进,从而在革命化的道路上迈开了脚步.我现在深深感到,毛主席著作是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越学越爱学.初来东泉中学时,看到简陋的校舍和土里土气的学生,再比比北京、太原的情况,心里就觉得别扭.有时在街上和村里的老乡碰见,他们倒是很想和自己搭上几句话,但我却一看见他们就觉得不顺眼,总是昂首而过,从未打过招呼.这样,虽然自己身在农村,能经常接触劳动人民,教的也是他们的子女,但思想上却和劳动人民之间隔着一道深  相似文献   

11.
现在,熟人见了我都说我瘦了,唉,是呀,一些人不知道,还以为我是上中学学习用功累的呢,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上学坐车挤的。这么一说,听起来是有些夸张,可如果你看到那场面,就一定会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2.
书情     
在我们这座城市里,本人好歹也算是个文化人,文化人与书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的藏书并不多.我的书斋有四个书柜.第一个放着我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散文集以及发表我作品的数百家刊物、报纸剪辑本、书籍,还有批评我的书刊、报纸.夜深人静、月照窗棂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打开这个书柜,里面全是充满了我骨血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真诚的.我曾对一位文学爱好者讲:在某种尴尬的场合,人可能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进入创作状态,你就是上帝,还有必要说假话吗!所以,这些作品问世后,就像小时候用石头飘河中水花,大小都有些响声,而没有将石头扔在河滩上,努力实践着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就不禁想起我读中学时发生的一件事。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文化还处于禁闭状态,文革前的文学作品在那时几乎是一律为禁书。那一年,我的同桌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些“书籍”.偷偷地在学校,有时甚至是在课堂上阅读,但都是非常小心的,我也因此有机会读上那些“禁书”。那些书籍当时一律是没有封面的,等到书籍解禁时,我才知道我已早于我的同龄人读过  相似文献   

14.
不少同学身边都有些作文选,但有的同学却将它们放在书柜里睡大觉,有的则在要写作文之前才将它们"请"出来作参考,甚至抄袭一些内容。这样价格不菲的作文选根本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艺 《良师》2010,(4):12-13
我,是那一叠叠书伴着长大的。在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对家中的大书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深讳难懂的哲学理论,还是厚重深沉的历史典籍,又或是小巧精装的杂刊选集……这些在其他小孩眼中极为枯燥的东西,在我手中却成了爱不释手的“玩具”。  相似文献   

16.
享受慢教育     
<正>慢一些共沐书香我的母亲是教师,常年教毕业班,整日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就是家务。她给童年的我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陪伴我的只有那一本本杂志。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忘记了一切……初中时,当别的学生埋首于题海时,我依旧沉迷于书的世界。那时候,我们住在学校的家属区,邻居都是老师,几乎每位老师的书柜前都曾经有过我的身影,屠格  相似文献   

17.
金霞 《教书育人》2009,(6):61-61
曾到过许多校长的办公室.校长们都喜欢在办公室墙壁上挂一些字画或领导、名人的"墨宝".看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最近到某地一所学校参观,却发现在校长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的全是该校学生的画作.这不由得让笔者心中为之一振.是啊,设想如果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而我的作品竟然挂到了校长的办公室里,那我该是何等的自豪!  相似文献   

18.
知道朱邦国同志的名字是30多年前的事,但认识他却很晚。1956年春,我在《少年文艺》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是淮阴市区一所初中的学生,那就是他。当年秋天,我在淮阴中学升入高中三年级,他也考入了淮阴中学,是高一的学生,但我们并不相识。  相似文献   

19.
心灵的驿站     
如果说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无家可归人的希望,那你———《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就是我心灵的驿站。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如果把生活比成在水中行舟,那我就是在顺水中行舟。尽管有时我也会有烦恼,但我的开朗包容了一切,也许正是由于在顺水中行惯了,在逆水中就感到吃力了吧。初三这一年,我转到了一所非常好的中学。到了这儿,我终于感到力不从心了。尽管我非常开朗,但这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天变暗了,乌云遮住了太阳,一切都变得无力了。而你,却像一面五彩缤纷的旗帜指引了我,把我带入了你的世界,并告诉我许多人生道理,这时,天豁然开…  相似文献   

20.
最近,班上掀起了一股武侠小说热,一向认为小说应该被“赶尽杀绝”而“洁身自好”的我也受到了感染,很快就被卷入这股潮流之中。于是乎,我每天都在图书室、文化走廊、书店之间“奔波”。借到小说后,麻烦也接踵而至。首先,小说总得有个“安身之地”吧!藏到哪儿呢?书柜?不行!爸爸爱翻书柜。衣柜?也不行,万一妈妈发现,可就麻烦了。那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