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一年辛勤耕耘的法国作家们,在秋风送爽的10月迎来了他们收获的时刻。2012年10月25日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颁布,拉开了法国2012年度文学奖评选的序幕,随后进行了美第西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和勒诺多文学奖的评选,11月14日评出了2012年的最后一个主要文学奖——联盟文学奖,法国2012年度文学奖的评选落下帷幕。至此,法国六个主要文学奖尘埃落定,各有得主。  相似文献   

2.
法国是个出版大国,更是一个文学大国,每年都要出版6000多种图书。为鼓励作者的创作和拉动图书的销售,法国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各种文学奖。据《文学奖和文学奖评选指南》一书的作者贝尔特兰?拉伯统计,法国共有大大小小文学奖2100多种。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10月,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秋菊绽黄。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法国文坛热闹非凡,进入年度的文学奖颁奖季。作品旦获奖,往往都成为畅书。2013年10月24日,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颁布拉了法国2013年度文学奖的序幕,接着龚古尔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美第西文学奖和联盟文学奖先后揭晓。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2013年11月24日,法国记者、作家克里斯托夫·奥诺-蒂-比奥(Christophe Ono-ditBiot)以他的新作《跳水》(Plonger)在首轮投票中以11票对6票捧得2013年度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桂冠。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是法国唯设有7500欧元奖金的文学奖,也是法国六  相似文献   

4.
<正>经紧张激烈的角逐,法国一年一度的各项文学奖已尘埃落定,各有得主。在法国众多的文学奖中,最重要的有六个奖项,即"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勒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美第西文学奖"和"联盟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蓝菲 《世界文化》2008,(12):16-17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化之林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作家。他曾经获得过“富门托”文学奖,“布克”文学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等多种国际文学大奖,是继聂鲁达,卡彭铁尔等大师之后拉美文学史上又一位独具魅力的文学宗师。  相似文献   

6.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2-92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日前宣布,将今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亚历克西·热尼兰及其处女作《法国兵法》。《法国兵法》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讲述的是上个世纪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战争。有书评认为,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描写恢弘磅礴,能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正>经历了五年主权债务危机的法国,经济依然没有摆脱低迷的状态,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低通货膨胀成为新常态,民众的购买力明显下降。然而,唯有图书出版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法国人钟情于读书,在咖啡馆里、在地铁车厢里、在公园的椅子上??随处可见法国人在读书的情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给法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暖意,而且也给2014年度法国文学奖增添了一份热度。法国设有大大小小的文学奖2000多种,其中绝大  相似文献   

8.
就世界文坛而言,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的布克文学奖、美国的国家图书奖、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日本的芥川龙之奖,等等,由于其不言而喻的权威性及左右世界文学市场的力量,往往被全球的作者、读者、批评家和出版人当作世界文学的风向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学大奖中,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都颁给了女作家,当然联想到英国美女作家安德里亚·利维以其小说《小岛》获得2004年的橙子奖时,我们就不得不对2004年度世界文学视野中的女性写作刮目相看了。这里要说的是200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获得者莉莉·塔克(LiLiTuc…  相似文献   

9.
陈文林 《世界文化》2012,(12):27-29
《一个人的好天气》是日本2007年第136届芥川奖的夺冠作品。作者青山七惠是典型的日本“80后”女作家,也是最年轻的川端康成文学奖获得者。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中文版《一个人的好天气》的时候,封面的最上方赫然标着两行字:“飞特族的青春告白”,“2007年芥川奖夺冠作品,日本最受瞩目畅销小说”。  相似文献   

10.
法国人为什么讨厌数字13在法国人们近乎执拗地避免13个人同坐一桌,因为13是一个令人忌讳的数字。许多法国人以为13这个数字会带来厄运,是一种不祥之源。因此13号住房常常被视作“凶宅”,故很少有客人愿意在旅馆中住13号房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13这个...  相似文献   

11.
“三名”特展的10幅绘画以3个标准、4个主题为原则选取的。3个标准即绘画史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绘画史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本身具有普世意义,表达人类之爱之情,能为普通观众理解并产生共鸣。4个主题系艺术与权利、爱与诱惑、人物形象与现代、影与光,从而构成一个关于法国的故事,一个关于法国艺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是“中法文化年”举办20周年,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也正在全国20多个城市火热启动。值此契机,带领中国读者走进法国的博物馆,了解法国博物馆美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可谓恰逢其时。法国的艺术博物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的美育功能尤为突出。借鉴法国博物馆美育的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博物馆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容丰富、结构立体的《法国时尚100年》来到中国,为我们认识法国设计的百年历程和它所象征的法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形象。在中国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时代,“设计”已成为现实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标准的具体尺度,在中国设计艺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下,这个展览不仅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信息,而且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1.“设计”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展览总揽了法国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产品、时装、视觉传达等大类与细项,可谓一面“世纪之镜”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设计改变生活”、“设计造福…  相似文献   

14.
素有“人间天堂”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胜景,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凭借自身的优势,努力开拓,更大步地走向世界,迎来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近几年来,苏州市坚持“多出、进好”的对外文化交流原则,积极开展官方、民间、有偿、商业等4个方面的文化交流项目,先后组织了“苏州文物展”、“苏州昆剧团”、“苏州评弹团”等16批共82人出国或出境办展与演出,接待了意大利舞蹈团、格瑞·高利摇滚乐团、法国影星名模、古巴国家艺术团、荷兰国家民间舞蹈团、哈萨克斯坦芭蕾舞团…  相似文献   

15.
法国里尔的“伯拉特里”节裘荣庆编译无疑,今天的法国里尔市的“伯拉特里”节已经成为欧洲最神奇的旧货贸易日,一个欧洲的盛大节日。人们把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伯拉特里”节。这一天千千万万的“临时商人”和“正式商人”占领了里尔市的大街小巷,挤满了里尔大大...  相似文献   

16.
历时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7月在法国成功落下帷幕。作为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法国文化年”将于10月在中国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日前出席中法文化年中方组委会扩大会议时要求,要充分认识办好“法国文化年”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精心筹备好“法国文化年”的各项活动。 陈至立指出,中法文化年活动是一项大规模的双边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年”在法国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也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即将在中国举办的“法国文化年”,有利于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7.
“怪异、狂放、粗劣、不堪入目……这是1874年巴黎艺术评论家的怒斥,对象是不愿跟随时尚的油画、腊笔画和其他绘画作品。画展主办人是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一群小艺术家。这群青年属当时的叛逆者,他们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不随时尚绘画端庄严肃的人像和宏伟的历史场面。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参观者不仅讪笑,甚至向作品唾啐。尤其莫奈所绘的一幅海景,受讥嘲最多。该幅作品画的是哈佛港的晨景,名为《印象·日出》。一个评论家以此题名挖苦那群画家,称他们为“印象派”。而恰恰是这些画作,构成法国现代…  相似文献   

18.
“沙龙”名目繁多法国是文化艺术高官发达的国家,在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视及文学等领域京来领先于欧洲。欧美各国对法国文艺方面的新理论、新潮流趋之若骛。这与法国着力宣传和推广本国文化产品有密切关系。法国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上百项大中型文艺沙龙,小型“沙龙”更不计其数。诸如“春季沙龙”、“秋季沙龙”、“日内瓦沙龙”、“巴黎沙龙”、“大学生沙龙”、“妇女沙龙”、“文学家沙龙”等等。“沙龙”一词本是“客厅”之意。18世纪末期,酷爱文学艺术的巴黎贵妇人竞相在自己客厅里招待艺术名人,定期聚谈交流,以活跃贵族…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公众舆论对企业家的看法正陷入严重的分裂。一方面,从1978年开始,官方文件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资本家”三个字,不少书报专著都称赞企业家锐意进取,富有冒险精神,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角;但另一方面,不少人斥责企业家致富的密码在于剥削员工,欺骗消费者,一些公司的“爆雷”恰恰提供了例证。作为法国史研究人员,面对当前的舆论形势与社会心态,不禁让我回想到发生在19世纪前后法国社会的一场大辩论:企业家到底是英雄还是寄生虫?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