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莉 《教师》2010,(25)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优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如何定位<品德与生活>课中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者结合实践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就是因为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一种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如何从课中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识呢?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轴心,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很受学生欢迎,它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6.
郭莉 《教师》2010,(28):105-105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优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如何定位《品德与生活》课中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者结合实践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罗纬经 《福建教育》2005,(8A):49-50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虽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强调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11.
韩忠幸 《广西教育》2011,(7):20+34-20,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这样的课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更有甚者,把品德与生活课拿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质上说就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上得有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活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域。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无形走向有形、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巧设情境 活化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担负的责任,而这一课程目标应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单纯地讲解教科书,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亲临其境,感悟品德的内涵和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