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贵池傩戏的传承脉络和影响因素,挖掘隐藏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的贵池傩戏中的原始的健身价值,进一步拓展贵池傩戏在地方体育旅游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以引起人们对贵池傩戏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贵池是中国傩戏之乡。贵池傩戏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它汇聚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信仰与祭祀活动、称谓及沿革、经济来源、活动日期与“菩萨坐堂”、仪式与演出等几个方面,对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化描述。  相似文献   

3.
安徽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文章探讨了贵池傩戏的萌生时间,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等问题.作者认为,贵池傩戏傩文化对研究古代戏曲、民间文化艺术、民间信仰和皖江地区文化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安徽贵池傩戏傩文化研究的现状、贵池傩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贵池傩的研究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整体思考,并对贵池傩的研究方法、调研形式、研究的重难点问题等提出了一些构想.这些思考与构想有助于深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贵池傩的学术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安徽贵池傩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贵池傩戏是一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驱邪纳福为目的的祭祀性民间戏曲艺术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僻静封闭的山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保留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本文从傩戏资料的整理、傩戏形成的时间问题、面具艺术、剧本研究、文化内涵的解析、傩戏的特质等方面,对近20年来学界关于贵池傩戏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性的梳理综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学术背景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黄金四目"可释为"黄金四面",即铜制的四面神像,是上古民众祭拜华夏祖先兼众巫首领的黄帝的宗教表现,黄金四面多与祭方、祭社的原始宗教仪式密切相联,今安徽祁门、贵池等地傩戏傩文化中多有此类原始意识的遗存.池州市贵池区桃坡乡诸地傩祭中礼神供盘上插刀当系古代副辜祭法之遗意.  相似文献   

8.
贵池的傩事中最为抢眼的是其表演的空间、场地以及穿着服饰的色彩。文章通过色彩空间的有效转换,营造出贵池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通过场地的色彩的摆放,彰显贵池傩作为乡人乡傩的自然亲润的神秘朴实之美;通过跳傩者穿着的服饰,还原了贵池傩的驱邪攘灾、祈子延年、纳福招财的恒常主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贵池傩舞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贵池傩舞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民众认识缺乏、无人传承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的困境,指出应该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对贵池傩舞进行保护和发展。并从发挥传媒宣传效应、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学校体育和旅游相结合、加强赛事交流及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等角度提出了傩舞保护和传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辑录了明末诗人刘城的关于安徽贵池傩俗的四首"观傩诗",并对之进行了阐述.结合诗作者刘城有关生平资料的考证,本文作者认为这些诗是明末贵池傩俗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和番记>是安徽省池州市独有的傩戏剧目,与"宋元旧篇"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及广东潮州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等剧情内容一脉相承,演唱声腔与"徽池雅调"青阳腔、目连戏声腔构成皖南高腔体系,其兼容儒、佛、道等宗教合理内核,具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本文就傩戏<和番记>基本情况、与南戏之关联、声腔之特色、文化之功能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武术与傩进行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与傩在宗法文化上存在着共同的村落、血缘、等级等特征;宗法文化的影响不仅使二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也使二者有着相同的血缘式和师徒式传承方式;环境的变迁使二者失去了共同的生存环境和传承空间。它们之间存在文化与武技的相通以及相同的社会功用,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徽州武术和徽州傩的共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在文化、情感、功法与器械、传承方式、以及保护困境方面存在共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创编一种新拳种———武傩舞和建立合理有效的推广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