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小萍 《中学文科》2008,(3):119-120
中学生作文的提高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积累息息相关。深厚的生活积累让中学生有话可说且想说。生活积累可以是在实践中积累也可通过阅读积累。有了厚实的生活积累,才能促进中学生作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大多数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千篇一律,有一句顺口溜“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你也谈,我也谈,谈来谈去都白谈”,道出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作文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折磨,他们要么觉得无话可说,要么人云亦云,按图索骥。其实,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媒和视听手段,轻而易举地拥有大量的生活信息,他们的视野之广,阅读面之宽,是过去任何时代的学生都无法比拟的,怎么会出现“无话可说”呢?关键是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从广博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找出生活的本质特点,即便是找出了特点,也不能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大多数学生只好说空话,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3.
何魁 《中小学电教》2011,(5):112-113
当前.不少中学生的作文套作现象严重.作文时没有回到其生活的本质上来,口号式的文章或泛泛而谈的文章较多,没有生活真实的反映,按照传统“文如其人”的理解与评价.体现出当前中学生的一种虚浮心理状态,这亦是他们远离客观真实生活的体现。所以,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不少中学生作文除了老师的或从其他书籍上获得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文章中看不到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提起学生作文,现在不少人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力提倡生活作文。在他们的作文题目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在你的生活中……”,“写出你生活中的思考……”等等。这其实是一个老观念,作为中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但生活不应是中学生作文的惟一源泉,作文的源泉还应有阅读、情感等。  相似文献   

5.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写作上,可以说惟有反映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想丰富中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辨别能力.就要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学会积累和提取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6.
生活面狭窄,是当前部分中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他们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的自然环境除了学校就多是家庭,接触的人、事、物过于单一,久而久之,对身边的环境,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无法用心去仔细体验、品味、欣赏,写作时自然也谈不上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产生不出写作的激情、写作的兴趣,处于被动作文的境地。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生活上升为写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中学,存在着一些学生作文水平低,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农村中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1.缺乏生活感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中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就是生活的感悟。学生哀叹作文难写,究其原因是他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单调,不是校园就是家里,整天家门出、校园进的,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反应冷淡,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见而不思。于是有一些同学常常将阅读范文作为自己提高写  相似文献   

8.
一提写作文,小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犯难、发愁,因为对他们来讲,作文难,犹如上青天。由于平时不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不注意对各种事物的体验感受,作文素材缺乏,那当然就无从下笔。作文对他们来讲,是无源之水,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事可叙,  相似文献   

9.
朱冬梅 《语文天地》2012,(10):46-47
真情实感是对中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中学生作文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是与写作训练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何在呢?一、生活面狭窄,社会实践活动少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学生作文取材大多围绕现实生活而展开,丰富的课外生活,特殊的生活场景,以及新鲜有趣的生活案例,极大地充实了中学生作文内容。探究农村中学生作文取材背后的意义,更多地揭示了促使中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重要性。要将写作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观察生活细节,提升作文内容的丰富性,为中学生作文取材提供源泉。  相似文献   

11.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读学生的日记。我总觉得在学生的日记里更容易看到他们青春的影子,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总对学生们说:“作文,要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真,生活的真与情感的真!”目前,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太多,让人很难读出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其实,学生们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是我们对学生作文立意上的要求束缚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没有话说是中学生写作文普遍碰到的困难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造成无话说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懂得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误以为是“写生活———特别是写自己所没有的不平凡的生活。解决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写自己成长中的感受 ;这不仅有说不完的话 ,也是他们很愿意表达的意思 ,这样写还能收到弘扬作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成长 ,尽快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关健明 《语文天地》2012,(12):55-56
对话型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一、在真实的世界里与生活对话对高中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一真实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他们作文对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情感与作文     
本文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实际,论及以下内容:情感在作文中的巨大作用,即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真情实感才是文章赖以形成的基础;忽视中学生的作文情感而盲目追求作文技巧对切实培养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毫无帮助的;提出培养学生作文情感的途径是扩大知识面和生活面。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中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拿起笔来总想不到什么写作的材料。中学生真的就缺乏写作的材料吗?其实,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每天都要接触一些人和事,总会积累一些生活素材。如果将这些直接素材和报刊电台等耳闻目睹的林林总总的间接的生活索材加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少年朋友,《中学生作文大王》在众多读者来信的支持中渐渐走向了成熟。我们的目的完全是从中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使本栏目更加贴近少年朋友,使你们有感而发、有事可想、有梦可做。从大量的来稿中,我们重新认识了当下的中学生,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出了对应试教育的厌倦,对老师和家长死要分数的不满,对天天不离身的校服的漠然,对写不好套路作文的苦恼,对早出晚归的忧伤,但对明天生活还是有着执着的向往。说吧,写吧,行动吧!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就会因为你而改变。因为,作文不是作题,它是创造。中学生作文大王  相似文献   

17.
李岩  陈丽 《考试周刊》2013,(69):46-46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泉水,泉水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文来源于生活。而现在的中学生认为生活单调,往返于家校之间,甚至穿梭在食堂、宿舍、教室这三点一线上。写起作文来,纵然搜索枯肠。内容也难血肉丰满。这是由于生活与作文脱节造成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已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同时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所以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教师要抓好机会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挖掘生活之泉,体验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黄星英 《考试周刊》2011,(36):65-65
作文是什么?就小学生而言,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要写作文,首先就要有可写的内容。但现在学生在作文时,常因没东西写而愁眉苦脸。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生活,或者说他们在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进行观察生活的训练,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这样作文教学才能走出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作文教学才能有源头活水,生动活泼。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应解决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0.
不少中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摇头,觉得作文难写,特别是没有材料可写。说起生活,又认为生活太平淡、太乏味,不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吗,不就是教室、饭堂、宿舍吗,多没劲。材料在哪里?没有材料。于是,作文时搜索枯肠,老材料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使用,作文也就写得干巴巴缺少活力,学生作文成为“无米之炊”。生活中到底有没有材料?这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找到生活中的“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