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艺术,朗读是这门艺术的有声体现。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见,朗读在川、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一种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种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它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它让学生认知文字、感知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发展语感。  相似文献   

3.
杨宁 《语文天地》2014,(29):52-53
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让我们由衷地沉醉在朗读的魅力之中吧。怎样让朗读的魅力之花绽放于阅读教学的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探究并构建了“一听四读四练一赛”的“以读促学”的教学模式。所谓的“以读促学”就是以“朗读”贯  相似文献   

4.
朗读可以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可以让学生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尽情领略语文生活的精微与高妙,它是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一条通道。朗读有助于学习、积累语言,使语言规范化、美化,优化语感,从而提高交际能力;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吸取营养、加深文化底蕴、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朗读有助于培养情感意志。朗读,多读是基础,会读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 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读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更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另外,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应贯穿始终,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人情、悟情后诵读。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2.联系生活,以情激情,达到“三情”共振虽是反映母子亲情的文章,但文中母亲经历的艰辛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所以学生…  相似文献   

9.
杨志宝 《现代语文》2010,(11):39-41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力法。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应从“七个加强”入手。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因为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  相似文献   

11.
邢小菊 《考试周刊》2009,(30):60-61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12.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朗读有助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因此,采用“美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即是伴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音乐的选择要符合课文的意境,要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加上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从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这种方法适合于那种写景散文、抒情散文等。比如,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作分析,对朗读教学的新尝试作交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朗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是检验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技能训练,又是艺术素质的培养;既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更容易领会。自己写的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要改。好文章,要多念。”然而在今天,朗读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忽视,读…  相似文献   

16.
史得红 《甘肃教育》2020,(5):165-16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文章的情感、节奏,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内涵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7.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牛淑敏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很重要,通过读,能使学生领会词句在课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路,学习和掌握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的方法不少,有精读、略...  相似文献   

18.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朗读教学如何达到理想的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的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相似文献   

19.
朗读 ,就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通过朗读 ,有助于让学生揣摩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文路 ,体会遣词用句的匠心 ,实现从“读文”到“写文”的真正还原。多年的实践证明 ,加强朗读教学 ,可以一举多得。加强朗读教学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朗读训练四题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齐秀华1、多读多念,其义自现。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读得多了,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读的本身和听一样,是信息吸收的过程,学生在朗读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