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体验是学生真实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董瑛 《教师》2014,(34):64-64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的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使学生因“情动而辞发”,以此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优化课堂效果,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自身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因此这三者的共鸣融洽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1-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尊重和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写字体验教学、阅读体验教学和写作体验教学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1-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尊重和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写字体验教学、阅读体验教学和写作体验教学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注重深化对文本的挖掘,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增强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语文教学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人文性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内化生成。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必然需要,而且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徐小芳 《学子》2013,(11):39-39
语文的魅力在于充满情感,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去认知文本,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获得情感体验促进自身成长,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詹志英 《中学文科》2009,(16):40-41
情感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语文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要重视感悟和语感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黄贞枝 《福建教育》2005,(5A):33-3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每一个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角色体验中,完成文本的理解、内化、批判,语文素养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文本细读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新的空间,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的细读能力是部编教材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提升的能力,是各地中考考查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如何帮助学生潜心领会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品质,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本文以涵泳品味、情感体验和转换视角为策略开展导学尝试,通过情感上与思想上的熏陶,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周逸 《四川教育》2020,(6):42-43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学语文,实现与“文本情感”的有效衔接。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情感。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2.
“春江水暖鸭先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产生真切的感受。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中蕴涵着的情感基调,运用“移情”策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再现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人情人境地体验,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情感不仅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即学生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内核的重要方式,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有效的阅读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情感、品味语言,形成体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文章提出要渲染引领,在朗读中融会贯通;赏析体悟,在朗读中习得语言;尊重多元,在朗读中彰显个性;角色体验,在朗读中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黄佳丽 《成才之路》2023,(17):129-132
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情感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等,意义重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积累情感体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以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为例,分析“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阅读的内涵,探究借助“快乐读书吧”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意义、策略,旨在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体验式”阅读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与体验来引发思考、形成感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在亲历中形成。“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品读文本的韵味;构建趣味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蕴;链接读写环节,使学生在情感感悟中增强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亮雪 《山东教育》2003,(25):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有这些,意在强调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应人文化,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教师、教本真真切切地对话,激活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呼唤全面发展、个性健康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对话文本、作者,从而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