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村是新时期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从形式的先锋性实验转变到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从热衰于小说技术的不断创新到宗教信念的“布道”,经历了新时期小说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变革,试图在汉语小说里建立学终极关怀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新时期小说的主题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回归自然,,这一传统主题在新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这些“回归自然”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常常流露出一种宗教气息,本文将着重从探究终极关怀和寻找心灵依托两方面探讨宗教与自然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原来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在文学不断向泛文学的转变过程中,文化批评面对当下的文学景观,从关心纯文学到关注泛文学,从关怀终极价值到关怀世俗,从回避问题到自觉批判,从单一视角到整体观照,从重视宏观理论到关注微观个案,从独尊话语的思维到多元思维,显示了极强的现实回应能力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4.
综观历史上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不下数千种.但从本质上说,宗教到底是什么呢?她是不是会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最终消逝于世呢?本文将宗教理解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就形式而言,宗教是历史的产物,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消亡;但就本质来说,宗教是"终极关怀",她将伴随整个人类社会.本文通过对马钰入道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口述童话的创作实践表明,史前期可为儿童利用的文学始终与宗教浑融一体,具有文化与文学的双重属性。每个现代儿童的潜意识深处都有宗教情结,带有宗教神秘意味的表现就成为儿童文学的形式特征。任何宗教都会表现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与现代儿童文学更深层的联系就在于宗教情怀。现代儿童文学出自信仰不同的各民族作家之手,于是各种宗教意识都可得到体现,成为儿童文学的神髓。  相似文献   

6.
方方小说《一唱三叹》的主人公玲妈曾对国家有着宗教般的忠顺,以国家为终极信靠的理念成了其伦常日用之规范,她完全自觉自愿地捐弃了生活的属己空间,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终极归宿。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除了墙上破旧的奖状,玲妈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内心充满了懊悔与绝望。这生动地提醒人们国与家、政与教、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离以及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分别实为构建公民社会所必需,是改革开放、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化转型的必有之义,否则只能带来对人心灵的误导与损害。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的小说一直以来致力于民族、宗教、历史的发现与思考,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人文关怀。其急迫的危机感、执著的民族意识,逐渐融合到以“人”为个体的最深层的“尊严”中去。在这个“尊严”的背后,各种中西方的情结交织、意识纵横、自由想像,以及自我低吟,都是构成张承志小说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部分。张承志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已经超越个体而达到集体身份,这可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加以体察,也涉及宗教与信仰问题。在其创作阶段中可以清晰地找寻到一切有关“战斗、征服、家园、族裔”的文本世界的价值指向,这包括许多零散的甚至破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方小说《一唱三叹》的主人公玲妈曾对国家有着宗教般的忠顺,以国家为终极认同的理念成了其伦常日用之规范,她完全自觉自愿地捐弃了生活的属己空间,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终极归宿。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除了墙上破旧的奖状,玲妈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内心充满了懊悔与绝望。这生动地提醒人们国与家、政与教、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离以及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分别实为构建公民社会所必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小说《三呼圣灵》文本情节分析入手,对人物故事和宗教关系进行解析,试图找出宗教文化的沦陷与信仰缺失之间的联系,暗示人们必须重塑正确的信仰价值体系,才能摆脱迷茫孤独的精神信仰危机,回归信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多聚焦于他作品精神分析创作方法的运用、小说形式的创新等方面,而忽略了隐藏其后的现实价值意义,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小说无现实价值意义。讨论施蛰存小说中的生命本真意识,分析他的小说对于自然生命形式、人性的肯定与呼唤,对于压抑、扭曲人性的批判,探讨作人主义精神的关怀,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他的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众文化成因及其双重效应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人类的世俗性需求、后现代思潮、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缓和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同时也导致了人类感性欲望的放纵、逃避现实的心理以及文化价值的危机。当代大众文化的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索尔·贝娄小说看其对犹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索尔·贝娄的两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描写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小说<赫索格>和<洪堡的礼物>分析贝娄对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贝娄对其犹太主人公们在美国现代特定历史和环境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同情,并为他们指出了得救的出路.贝娄对犹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对所有知识分子,甚至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15.
奥康纳的长篇作品和短篇作品通常被认为分剐采用不同的戏剧性意象来表现作者的宗教精神。在她的长篇小说《智血》中人物与上帝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主人公与上帝的积极抗争关系,一种是其他人物与上帝的消极关系,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共存于作者依靠宗教救赎人类灵魂的价值追求之中的。这两种意向的同时存在使现实的怪诞和信仰的终极意义都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它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实际上它是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形象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教意识及好莱坞"情节剧"的艺术表现,万花筒般体现了上海"五方杂处"的镜像舞台,创造了作者特有的通俗风格。在语言方面,文言与白话并重,承传了中国抒情传统。文章以1920年代后期周氏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言情小说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抒情语言在现代境遇中经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低调和俭省的小说家,郭平以小说小“说”的方式,书写日常生活世界。其中,人的天性和日常世界的对立是小说的基本母题。郭平的小说是非戏剧性的,他把小说的叙述处理成“探案”似的发现,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一种内敛、节制的语调和节奏。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的存在,使乔治·爱略特的小说显示出博大深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分析近几年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上表现出的想象力贫乏,缺乏历史的理性和人关怀等缺点,并且探讨其出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