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窗·声音     
●不能把高消费群体误认为社会主流人群有人断言,我国已经涌现出一个中产阶级,主宰了今天社会的发展,他们是惟一的主流人群;主流媒体要为这些人服务,符合这类人的品味;中产阶级受阅的媒体,才是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事实上,这类身居豪宅、多有百万以上家产的富人仍然居人口的少数,超出中国今天真正主流人群的现状,只是一种高消费群体。不能把高消费群体误认为社会主流人群,因为他们并不决定人民的命运,更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力量,但他们却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为富人阶层服务的媒体早已陆续出现,为满足中产阶层经营、社交和高消费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郭德纲事件闹得很是红火,红火不仅因为郭德纲为徒弟撑腰、大骂了媒体记者。也因为社会各界对所谓媒体动用公权力“封杀”郭德纲,意见不一致纷纷攘攘有关。而在我看来.之所以闹成这样,原因本也简单,就是因为郭德纲是个“名人”。名人骂人引了公愤,媒体“封杀”了郭德纲,政府又在其中当了一回冤大头,成了替媒体挡箭的靶子,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3.
王轶哲 《报刊之友》2014,(3):123-124
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身为信息传递和承载者的媒体革新加速,这其中方便携带、浏览迅速、操作简单的手机更是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移动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成为了手机阅读使用中最具典型性的群体。他们是栋梁之才,地位特殊,所以讨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对青少年阅读方式的影响就尤为重要和深刻了。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中产阶层群体所占比例尚未超过总人口的25%,①又由于他们政治态度的温和与保守,致使他们虽未在公共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但却能以其经济实力保证下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成为当下消费时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中产阶层群体所占比例尚未超过总人口的25%,①又由于他们政治态度的温和与保守,致使他们虽未在公共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但却能以其经济实力保证下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成为当下消费时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就公共议题发声的新平台.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政治传播和新媒体变革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到的数据发现,目前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频率较低,且意见表达行为大多停留在点赞转发等浅层次上.议题关注度对中产阶层意见表达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时政新闻越关注的中产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群体的内在效能感显著高于外在效能感,而外在效能感对中产阶层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内在效能感则不具影响力.这说明中产阶层虽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较有信心,但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产生不了实际作用而趋于沉默.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制造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形塑了其群体形象和身份认同。其中,众多面向中产阶层受众群体的媒介绘制的中产阶层形象,既是消费主体和生活方式样板,又具有职业理想和社会关怀。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尊严和权利去努力行动的中产阶层人物受到推崇。这些中产阶层人物形象被视为已具有行为示范,价值观及社会规范创建、引导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对一种新媒体发展前景的准确判断,要有一个大前提,即他的传播覆盖是不是分众,或是精众的;他是不是在精准的传播力基础上能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个大方向之后,我们可以从媒体价值体现的四个坐标中更为具象地分析,进而判断出媒体的价值所在。在覆盖的受众上能否达到更精准。即,那些一下子就能很清楚地说出自己覆盖的到底是哪部分人群的媒体,对于广告主才是最精准的媒体,才是符合分众、精众发展规律的媒体,他最终也必将成为最具传播价值的媒体。在传播的环境上能否实现少干扰。即,只有那些能够让企业的广告发布和受众接受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相对清静的环境中完成的媒体,对于广告主才是最可靠的媒体,才是最有可能在广告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广告影响的媒体。在触媒的心态上能否使其更愉悦。如果一个媒体对受众的传播是在他们最轻松,最愉悦,最闲适,最集中的状态下进行,那么受众对这个媒体广告传播的接受就能够是积极性的,主动性的,甚至是欣赏性。这样一来,广告的传播就拥有了很大的接受度和很强的渗透力,就为媒体的影响力和行销力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触媒的时间和频次上能否做到更持久。一个好媒体所覆盖的受众不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不然,在广告内容的阐述上,在广告创意的表现上...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媒体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抓住受众的心,才能保证自己在和其他的媒体竞争时不处于劣势。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受众的心呢?让受众自己来参与、来“说”、来活跃声波频道,用各种方式保证他们的“说”,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办法。“说”出什么是他们想看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什么话题活动他们愿意参与甚至在媒体上说一说、秀一秀的。  相似文献   

10.
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博客的兴起,引发了诸多新型的言论侵权问题。例如相声演员郭德纲博客中的言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原告则是相声演员、今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负责人汪洋。汪洋称,在今年1月的德云社新年相声专场中郭德纲指名道姓地提到“汪洋的老婆跟别人睡觉,汪洋因此要自焚”,这是对自己以及爱人人格和名誉的诽谤。汪洋表示,他要告郭德纲不仅仅是因为相声段子,还因为郭在博客里指名道姓说他不务正业。今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正式受理此案。汪洋在起诉书中要求郭德纲公开道歉并保证以后绝不再犯,而且要求郭德纲在含新浪网在内的三个以上全国性媒体以书面形…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报道部分,也是主流媒体最有高端话语权、最有影响力的阵地。但对地方电视台来说,时政新闻节目实难担当重任。但一方面,传播时政新闻是电视台主流频道的职责所在,同时时政新闻拥有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在机关干部和其他关心时事政治的人群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很多地方电视台的  相似文献   

12.
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了未来,这话对媒体来说,更是切中要害。当前的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有着较高媒体接触欲望的群体,以他们为目标受众的媒体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当前的大学生报刊已呈日渐繁荣之势。当然,喧嚣的表象也掩不住竞争的低层次,还有很多市场空间没被开发,比如“准大学生”和“后大学生”这两大相关群体就值得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作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它在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推动了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和要求。每一个拥有网络的人,都具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因而不再沉默,纷纷上传自己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更近似于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人际传播的回归——如同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围绕一个话题在谈天,网络上参加谈天的人更多而且彼此不谋面。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它在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推动了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和要求。每一个拥有网络的公众,都具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因而不再沉默,纷纷上传自己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更近似于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人际传播的回归——如同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围绕一个话题在谈天,网络上参加谈天的人更多而且彼此不谋面。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传播技术的支撑和公众的表达诉求,因而网络上会产生一种介质——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85后、90后消费群体进入主消费群体、00后消费者的即将融入主消费群,目前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一代成为消费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这一群体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地位优越的一代,享受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有着多元的信息源和广阔的视野,生活在媒体编制的世界,他们提前步入"品牌化",他们更有自己的消费品味和时尚观点,跟随着电子商务和虚拟消费的发展而成长。面对这样的一群人,卫生巾行业许多"功成名就"的品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轻化"、"高端化"、"时效化"成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历史书写和阅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往史学史研究较多关注书写主体和文本,对历史文本的受众群体研究较少.随着高度互动的网络介入历史写作与阅读,读者群体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领域.在读者接受方式方面,从“滞后接受”到“即时接受”,从“视觉接受”到“视听一体化接受”,从“被动灌输式接受”到“主动抽取式接受”,发生了三次深刻的范式转换.在读者阅读心理方面,有随大流式的阅读心理,有消费娱乐式的阅读心理,有学习切磋式的阅读心理等.这些读者群体出现的新变化,也应该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维度,因为它们共同见证了历史作品的产生、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17.
靖鸣  潘政 《新闻记者》2007,(6):86-88
今年3·15,很多媒体把枪炮对准了代言虚假广告的明星们。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央视“第十七届3·15晚会”上,郭德纲代言的“藏秘  相似文献   

18.
参加人大会采访,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会议开始前两天,我对一个省的代表团80%的代表进行了一次广播收听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个人带收音机!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不安和深思。不能否认,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是一个弱势媒体。但它也有两个最大的优势:其一,它是一种受众感到最轻松的媒体,以“听”和“看”两种信息接受方式而言,“听”无疑是更轻松的方式;其二,它可以在移动中便利地接收,这一点电视和报纸也都难以做到。从此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晓宇 《青年记者》2017,(17):103-104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量,而青年群体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渐渐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有生力量.因此,研究青年群体的消费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互联网+”的大环境出发,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群体消费方式的特点,进而探究其对广告投放的影响,希望能够为针对青年群体的广告投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钱明 《新闻世界》2013,(6):196-197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受众的心理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可以更为自主地获取大量的讯息与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在进行着被动消费。本文试透过《江南Style))的传播现象,探究一个韩国明星如何利用网络媒体,闯入受众内心,并有效进行群体中的“传染”与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