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区别乙醇、乙醛和丙酮?”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一个习题。有时把答案写成:“与钠反应能产生氢气的为乙醇;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乙醛;余下的一种为丙酮。”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因为乙醛与丙酮也能与金属钠反应。  相似文献   

2.
1.乙醇与丙酮。错误方法之一是用单质钠,以为乙醇酵分子里羟基中的氧原子可被钠取代产生氢气,而丙酮分子中因无羟基则不能发生取代反应故无氢气放出。实验证明丙酮也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2CH_3COCH_3 2Na—→2 [CH_3COCH_2]~-Na H_2↑.错误方法之二是仿照乙醇与浓硫酸在170℃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以丙酮代替乙醇来做实验,以为不会产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气态物质,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但经实验证明,丙酮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态物质能很快地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因为二分子丙酮脱去一个分  相似文献   

3.
杨超 《高中生》2009,(6):17-17
1.下列涉及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一定不是同系物B.甲酸的性质与乙酸类似,都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C.乙醇转化为乙醛的反应有碳氧双键生成,属于消去反应  相似文献   

4.
湖南永顺县三中何林指出:“怎样区别乙醇、乙醛和丙醇?”确是一个常见的化学习题。全国中学数理化竞赛委员会编《中学化学竞赛题解》(1980年版)在第34页把答案写为“与钠反应能产生氢气的为乙醇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乙醛;余下的是丙酮”由于这个答案与事际情况不相符合,《化学教学》81年2期第28页发表了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写出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批阅时,发现不少学生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酸写成盐酸了.经查阅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及相关的工具书,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不妥当,建议应把该文中的“盐酸”改为“稀硫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乙醇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操作在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里加l 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由于生成的乙醛  相似文献   

7.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100040)赵宏年,梅育清实验装置(见下图)及操作过程1.先在试管1要加热的部分,加2-3滴乙醇,然后把0.3-0.5克的氧化铜铺在上面即用乙醇粘住氧化钢.2.在试管2里加1-2毫升乙醇,然后放进试管1里,...  相似文献   

8.
用乙醛做银镜反应的实验,教材中虽列出了具体的实验步骤,但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成功率较低,若将实验过程稍加改动,实验成功率可达95%以上。如果用pH试纸测试一下乙醛,就会发现乙醛显酸性。因为乙醛溶液容易发生聚合反应,聚合成三聚乙醛或四聚乙醛,而聚合后的乙醛不发生乙醛的特性反应,需通过加酸、加热来解聚,因此乙醛通常显酸性,而银镜反应却需弱碱性环境,可将乙醛用氢氧化钠调至中性,然后按书上步骤进行:先用NaOH溶液清洗试管,后配银氨溶液,再滴加3~4滴已调好的乙醛溶液;最后水浴加热溶液很快变黑继而有光亮的银镜出…  相似文献   

9.
对《化学教学》92年第6期刊登的“常温下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能氧化甲苯(二甲苯)吗?”一文中的“高锰酸钾氧化甲苯(二甲苯)”的实验提出不同意见。说:由于该文章得出“常温下,高锰酸钾酸性稀溶液是不能氧化甲苯,二甲苯的,高锰酸钾酸性稀溶液的退色现象是由于二甲苯中的杂  相似文献   

10.
题目 :如何鉴别苯、己烷和己烯 ?这是一道开放性实验习题。只要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就可区别出己烯 ,而苯和己烷都不能与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因此不能用溴水及高锰酸钾溶液区别苯和己烷。有比较才有鉴别。要区别苯和己烷 ,则要找出两种物质的性质 (物理的、化学的 )差别 ,这就要求我们去查找或推测己烷的有关性质。根据同系物物理性质递变规律 ,结合教材上“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表”知 ,两种物质都难溶于水 ,且密度都比水小 ,从溶解性和密度上无法区别。因苯有毒 ,不宜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加以区别。苯的熔点为 5.5℃ ,己烷的熔点应介于戊…  相似文献   

11.
翟明女 《语文知识》2006,(11):23-24
有不少人认为“足”与“脚”意思相同,区别仅在于古人用“足”,今人用“脚”。实际上.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三个试管里,分别盛有乙醇、乙醇和乙酸,鉴别试管里是哪种物质,这是现行高二课本实验六《实验习题》中的第6题.这三种物质本身在气味上有明显差别,可通过闻气味来鉴别出它们,而老师们通常要求学生用化学方法来鉴别,在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是最先用石蕊试液域试纸)想鉴别出乙酸来,然后,再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去鉴别乙醛和乙醇.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讲的.而在第一步用石蓝试液去鉴别时,学生们都提出了相同问题:有两种待测液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不是实验老师把药品装错了?实验老师说不可能错.我做了一次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3.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但长期以来存在以下疑问:乙醇、乙醛均有刺激性气味,生成少量的乙醛混在大量的乙醇中,无法用嗅觉分辨,即判断乙醛的生成缺乏信度;教材介绍乙醛的沸点(20.8℃)低于乙醇的沸点(78.3℃),有毒性,即使灼热的铜丝与乙醇的接触处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乙醛,也会迅速挥发散逸,闻气味的操作是否必要以及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乙烯制取实验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室制取乙烯,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炭化现象,产生的气体通入滇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这些溶液的颜色就褪去.如何减轻炭化现象,如何认识这些溶液褪色的真相,笔者以中学化学教材上介绍的方法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制取乙烯时不宜用碎瓷片实验室制取乙烯,要在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放入碎瓷片.这虽可避免溶液的剧烈跳动,却由于瓷片上仍是过热的,使乙醇炭化.炭化不但消耗了乙醇、硫酸,还生成水,导致反应物浓度变小,反应温度提高,炭化更加严重,使主反应受到抑制;为了减弱炭化,抑制副反应,笔者认为可用颗粒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6.
NaOH/Al2O3催化两种羟醛缩合反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缩合反应中,用载体固体碱作催化剂有如下优点: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反应活性高,选择性强,后处理简单,产率高且无机载体可再生重复使用。在实验中,用NaOH-Al2O3催化苯甲醛与丙酮、乙醛与丙酮的反应,3小时后,产物的收率达85%以上,操作十分简便。  相似文献   

17.
用高锰酸钾酸性稀溶液来区别苯与甲苯、二甲苯的实验,在高中或高师教材中沿用了几十年,八十年代也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然而,在我们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感到此实验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用多元醇副产甲酸钠制备甲酸中控分析方法。指出了高锰酸钾氧化值--酸值法不适应该体系;选用以丙酮作溶剂的电位滴定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该方法的等当点pH=1.9,且等当点不受多元醇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乙醇、乙醛氧化的串联实验山东费县第二中学(273400)侯荣田为了加强学生对醇氧化生成醛,醛能起银镜反应的感性认识,笔者将乙醇、乙醇的氧化反应改为如下的串联实验,具体做法是:一,实验装置图A.吸足无水乙醇的脱脂棉B.表面生成黑色氧化钢的细铜丝C.内壁...  相似文献   

20.
利用色度传感器,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乙醛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吸光度变化,并通过分析、比较各组实验中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吸光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物理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