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余术云 《考试周刊》2015,(24):22-23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人文主义作家。短篇小说集《飙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以"城市边缘人"为切入点,围绕城市边缘人的界定、城市边缘人的生存背景和存在方式、城市边缘人的自我救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探究现代都市中这一类人的生存境遇,引起大家对现代社会中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进而发掘出勒克莱齐奥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价值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抉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番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相似文献   

3.
人的价值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系统,它既包含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又内含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然价值的基本内涵包括:养护自然生态的责任,节用自然资源的义务,再生产自然界的责任。确认并实现人的自然价值,对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获提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释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成因和与社会不和谐特征分析,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扶助、自我激励、资助保障、危机干预六个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学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群体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应从道义论与功利论两方面为弱势群体进行辩护。道义论辩护基于人的终极关怀,认为扶助弱势群体是维护人的尊严的要求,是体现社会公正的要求;功利论辩护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认为扶助弱势群体对于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将道义论与功利论有机地整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价值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的主客体二重性所决定,人的价值可分为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四个方面。人格价值是人作为价值主体所应得到的满足、尊重和权利;人生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自我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之“我”对作为价值主体之“我”的维护、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寓意深刻,构思精巧。作品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脆弱的自尊心的可悲和丑陋的社会心理的可恶。在社会生活中,自尊心与社会评价很不协调,自我价值往往被社会评价所左右。突出而强烈的个性易被扼杀,往往不被社会承认,而成为社会舆论攻击的靶子。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人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和社会习俗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作品把人性的一个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心理描写也很成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不仅表现黑人女性寻求独立的自主精神,也传承黑人群体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所罗门之歌》就是一部有关黑人男性摆脱他者地位、构建自我身份、寻找自我价值的小说。该书讲述了主人公奶人,由迷失自我、对周围人漠不关心、遗忘历史到清醒刚强、独自南下寻找祖先根源、领悟传统文化和祖先理想的转变过程,凸显了自我身份的构建与社会认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陈染的“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命运坎坷,但她以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薛涛的诗,是其经历的文学记录,更是其心声的表露。一方面,她的诗是其女性情怀的表露,这是她遭受男权世界压迫的曲折表现;另一方面,她的诗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与她长期与男权世界中的精英人物酬唱有关。全面认识薛涛,应该认识到薛涛诗歌情感世界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拥有多重身份:她是父母不幸婚姻的见证者,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是智障儿童的母亲,是通晓中西文化却不被任何一方所接受的文化边缘人。这种多重身份无不例外的将赛珍珠置于一个令人尴尬的边缘人状态。作为一个边缘人,她关心同样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的人们———女人、儿童和包括中国、日本等在内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亚洲国家的人们。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寄予了她对女性的同情与期望;儿童文学的创作,表明她对儿童的关心与厚爱;东西文化交流题材的写作,折射出她对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的渴望。一切为了边缘人,为了边缘人的一切,是赛珍珠文学创作动因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流派争叱风云的当代文坛,王安忆的创作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始终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构建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反复论证自己的创作观念。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再到女性文学,近四十年来,王安忆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她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在对外国文学的反复肯定与不断修正中通过小说文本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完成了主体心灵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刘淑洁 《海外英语》2014,(8):197-198
Scarlett,the heroine in Gone with the Wind,is always the disputed figure in the academic world.She gathers kinds of traits in herself,including contradiction intricacy and diversity.Then,Scarlett is a person not only selfish and rebellious,but also in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What she eagerly seeks in her life is genuine love.To begin with her unique thought and concep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 self-assurance and self-reliance represented behind her selfishness and rebellion.It makes emphasis on the profound changes Scarlett has in terms of belief and self-value when she experiences the baptism of the Civil War.The process that she changes from a spoiled noble belle to an independent and confident businesswoman indicates the self-awareness of women has wakened up.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从大陆赴台的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选取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和口吻对她所体验的世界和情感进行描绘,其中融入了作家对于过往人生的诗性反顾和思考。小说表层的成长叙事承载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恋旧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对童年故土的回忆来弥补现实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安稳。缠绕于作家的主体世界中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心崇拜和家园情结,其创作目的在于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的作品中充满了暴力血腥的味道,作品主题也多是贫网家庭女性的困惑痛苦挣扎,而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跟奥茨的童年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会在成年后以各种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9.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20.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