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我们分析一个卦符,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卦象,然后依据卦象判断卦意,否则便难窥其奥;同时要说明的是,六十四复卦每一卦的整体之象是大象,每一爻所显示的是小象。对《周易》的研究,只有抓住了卦数和卦象这两个因素,才可能有章可循,进而探究“弥纶天地之道”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2.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科学考古成果与古代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双重证据方法,并取径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文化阐释角度,论释《周易·需卦》.首先,研讨出“需”字的本义主旨:一是古代的一种粮食,用以果腹,即今之“糯”,用以酿酒即古之“(?)”;另一则意为占卜祈享.前一义蕴即“需卦”古义“饮食之道”之所本,后一义蕴则表明“需卦”是一组与“饮食”及郊祭有关的占卜活动的记录.其次,基于这一新的研究结论,重新阐释了“需卦”,力图推进《周易·需卦》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儒家起源及以“饮食之道”为重心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周易》的根本原理在哪里,其卦符的推演体系依据什么,尽管历史上已有种种结论或推测,但由于缺乏严格的论证,以至于人们对“八卦”及“六十四卦”符号体系的含义及推演模式仍流于表面或神秘的认识阶段。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极之道”是整套卦符体系的象征,孔子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因此,就一般意义而言,要对《周易》有深刻的领悟与理解,是绝对离不开卦符体系的。“三极之道”是什么,该如何表示,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怎样模拟刻划“三极之道”的,都需要在实证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6.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分析一个卦符,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卦象,然后依据卦象判断卦意,否则便难窥其奥;同时要说明的是,六十四复卦每一卦的整体之象是大象,每一爻所显示的是小象.对<周易>的研究,只有抓住了卦数和卦象这两个因素,才可能有章可循,进而探究"弥纶天地之道"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的命题进行阐释,认为,《周易》阴阳二爻作为生殖器的取象,不仅在《周易》中能找到内证,也符合中国古人象喻思维的特性。阴阳二爻错综重叠而成八个不同的三画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这正契合了老子的“三生万物”说。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是天地人三才的取象。这种三才观对古人“崇三”的民族审美心理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而《洛书》的九宫图,也是这种三才观的推衍。  相似文献   

9.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理念,以《易》观《史,》以《史》证《易,》对《史记.货殖列传》所提"巴寡妇清"的史迹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巴寡妇清"的商业成功可与《周易.蛊卦》相发明,而秦始皇为之筑"怀清台"则可与《周易.坤卦》相发明。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2.
最早把“损”和“益”作为一对矛盾的概念记载下来的是《易》的作者。《易》的第四十一卦《损》和第四十二卦《益》互为覆卦。相互对立的“损”和“益”有多方面意义。春秋时期,“损”和“益”对举,在词汇或语汇中,已比较常见。如《论语》记孔子的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因”是凭依,有仍旧的意思。“损益”则是在数量上有所增减。殷礼是在夏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才思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源于古人对宇宙的看法,是上古先民把自己的观察作为视角,对天、地、人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寻找并确定人类自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思想模式。《周易》既是五经之首,也是最早提出三才思想的著作。其中的《乾》卦既是《周易》的开篇之卦,也是《周易》这本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卦。通过对《乾》卦中三才思想的简要分析可以找寻最古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乾、坤两卦号称《周易》之门户,历来研究《周易》的学者,都特别重视乾、坤两卦,尤其是乾卦,被认为是《周易》的总纲.它体现了中国古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及对人生、社会的探索和思考,它教人如何把握人生各阶段的处世策略和应对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分析一个卦符,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卦象,然后依据卦象判断卦意,否则便难窥其奥;同时要说明的是,六十四复卦每一卦的整体之象是大象,每一爻所显示的是小象。对《周易》的研究,只有抓住了卦数和卦象这两个因素,才可能有章可循,进而探究“弥纶天地之道”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6.
《屯》卦叙述了完整的婚恋过程,以婚恋礼俗为线索完成了从爱情始生到坎坷渐增再到婚姻终成的叙事,阐明了“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的卦旨,同时对“君子”观念也有所揭示。礼俗在《周易》文本中作为事象的存在,在接榫卦爻叙事的同时,对相关卦旨及《易》道精神也有揭示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尽性以命。”这里不仅提出天地万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不断变化 ,各有其道、各有其德、各有其理、各有其性、各有其命 ,而且点明作《易》的目的主要是穷究其理性与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此。《周易》十分重视人的道德 ,认为只要有了崇高的道德 ,就将无往而不利 ,因此 ,做人做君子 ,必须有崇高的道德。有孚无咎。《损》卦 :“有孚 ,元吉 ,无咎 ,可贞 ,利有攸往。”就…  相似文献   

18.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19.
《序卦》是《易传》的其中一篇,是解说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一篇文章.尽管它的解说有许多地方未免牵强,但它根据天地自然规律推衍出了许多人伦原理,如男女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上下尊卑关系等.同时它还根据卦与卦之间的先后次序,用简明而又寓含哲理的语言推衍总结出了一些关于社会人事的基本规律.这些基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哲学阐发对今人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