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常见书札记周本淳“鱼枯”与“木枯”《荀子·劝学》里强调灾祸必有内因,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通行本都作“鱼枯”,杨注无异文,王先谦《荀子集解》也无异文。古人早有“枯鱼”一词,如《庄子》等,似乎“鱼枯生蠹”...  相似文献   

2.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3.
暴虎冯河bàohǔ--pínghé【释义】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后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小手提示】“冯”这里不读féng,也不要误写作“凭”。这是学习中需注意的重点。【出处】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旻》,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后来《论语·述而》中曾记载孔子用过“暴虎冯河”一词。据《论语·述而》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成语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时鲁国人。他身强力壮,十分勇敢,可是勇…  相似文献   

4.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5.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6.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7.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8.
<正> 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或自然界声音的词。汉语的象声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摹拟各种声音的词。例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李白《送友人》:“萧萧斑马鸣”,杜甫《春宿左省》:“啾啾栖鸟过”。陆游《自咏》:“高枕静听棋剥啄”等等。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  相似文献   

9.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0.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11.
一些高校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谈到了代词的“活用”,下面试作归纳和分析。 一、古代汉语方面 1、代词对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是一二人称代词在对话中的例子。例如: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子·大宗师》)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12.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3.
防堤隄 “防”、“堤”、“隄”的本义都是“堤岸”的意思。《周礼·地官·稻人》:“以防止水。”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河堤绕绿水。”《礼记·月令》:“修利限防,道达沟渎。”《新唐书·地理志》:“〔高邮〕有限塘,溉田数千顷。”(隄塘:有堤坝的水塘。)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著作中,也偶然有一些引诗的现象。如《国语》中引《暇豫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已独集于枯”(《晋语》二);《左传》中引《筑者歌》:“泽门之晰,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襄公十七年);《孟子》中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哭”、“泣”、“号(háo)”、“啼”都表示“啼哭”的意思,但它们表示的啼哭的情态却是不同的.“哭”指有声有泪的哭.《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哭,哀声也。”如今无声的哭也可用“哭”.“泣”一般指无声有泪的哭。《说文》:“无声出涕曰泣。”但也有称有声的哭为泣的,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号(háo)”常指有言的  相似文献   

16.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17.
我在阅读历代诗时,发现许多诗人择花入诗,用以表达自己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现辑录唐代以后嵌有不同花名的诗歌各一联,给飨读者。一春花诗1.桃花唐·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2.杨花唐·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3.梨花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4.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  相似文献   

18.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19.
邢福义教授主编的《文化语言学》指出:“汉代至清代的经籍注疏中”存在的争议,大都“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对《诗·周南·关雎》语言所指对象进行文化思考,具体地说,就是对诗中的“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句群和篇章)进行文化内容的探索”。《关雎》诗的语言所  相似文献   

20.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日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