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事实上许多学校的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这样的事时有发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得不思考:在今天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怎样才能融治师生关系。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融洽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原因之一是教师的“刚性设计”过多,即对学生的限制过多,如问题只能这样回答,因为那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作业一定要那样做,且做那几道。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弹性设计”的作用。   一、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参上写的、老师心中的答案一致时,老师总是含笑点头,原因是这样老师可以照“案”宣科,十拿九稳;反之,老师则紧蹙眉头。长此以住,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影响下,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明显,加之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更能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统计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将关注焦点放在了老师的语言上。“老师,请你表扬多一点”“老师。请你蹲下来和我们说话”是很多学生的共同心声。语言既是表达者的一种心理投射,也会让受众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5.
笔者经常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而老师也乐于学生跟着自己转,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其乐融融啊。但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6.
读书时,曾经听老师说过:对于老师来说,最容易记住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种是调皮捣蛋的“差”学生。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老师和“差”生之间的平衡点。直到我自己做了老师,遇到了这样一个调皮捣蛋的王同学。  相似文献   

7.
经常可见这样的公开课情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读一段课文,不等学生读完或只待学生一读完就提问;即使学生回答不到位,但只要跟老师预设的答案沾边,老师就抢过话语权,把答案引向或指向“目标”。许多评课老师往往称赞其课堂密度高,知识容量大,学生反映热。但据笔者看来,这是违背教学心理规律的。不等学生看书,不待学生思号,就让他们回答、质疑,无异于让无本之木长成参天大树,使无源之水汇成浩荡大河.  相似文献   

8.
八面来风     
不可忽视心理健康厦门大学高教所钱兰英指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调查,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有调查也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在少数,但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个人、家庭、班级、学校之间竞争激烈,许多父母、老师将期望一层一层压到孩子身上,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尤其当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0.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本上的标记往往可反映出一个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效等。多年来我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在课堂来回查阅学生练习作业时,同时留意学生的课本,认真地翻看学生课文中的标记,随时发现问题,从而诊断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次,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听到几个学生这样议论:“老师不了解我们学生的心理,不懂我们的心,要是我当了教师,我一定不会这样。”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因此,班级管理就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反思我们当前的班级管理工作,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管理者(老师)与被管理者(学生)之间不能达到心理认同:管理者认为自己尽心尽责,处处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而学生则不以为然,认为老师并没有顾及他们怎样想、需要什么,这样的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校学习容易产生两种“心理距离”:一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大多产生于教材内容抽象程度较高之时,或教师纯客观地抽象地“分析”、灌输。使学生难以形成真切感受之时。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虽然经常同处一个空间,但他们之间由于多种原因会有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不敢或不想接近老师。  相似文献   

15.
王秀华  艾贻军 《学子》2014,(9):48-48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一个类型的题目上反复出错,老师无奈地说:都讲了几遍了,还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就在于老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数学教学要想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有关学生心理效应的细致研究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曾经见过这样一则报道: 某校有一个学生躲在实验楼五楼走廊上抽烟,被巡视的值日教师抓住了。班主任老师知道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该生,并视其为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学生最终又回到被抓的地方并跳了下去。他留给老师的一封信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不是坏学生,只是见大人们吞云吐雾很舒服,就好奇的想试一试……”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一直想把课堂教学搞活跃起来,因此在提问方面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请问课堂提问究竟容易产生哪些失误?请给予答复。———福建李老师答:李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下面就课堂提问的失误谈点个人的浅见。一、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不少教师的提问顺序是这样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此时学生心理紧张、注意力集中,老师将某个同学叫起来,然后说出提问的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李明同学起来回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其他同学此…  相似文献   

18.
黄燕凝 《广东教育》2004,(10):41-41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刚入学时上课表现得很好,能大胆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举手的次数逐渐减少,被老师点名提问时,磕磕巴巴,回答不了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其实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他们或因自信心不足或因准备得不够充分.害怕回答错了而被同学嘲笑,掉面子。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也会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合作学习切忌流于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而不问过程,不顾效果。其一,表现在不考虑问题有无价值。我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说明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而老师呢,却是这样对待学生:“手放下,手放下,小组讨  相似文献   

20.
黄锋 《贵州教育》2009,(20):47-47,48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的第二框题一主动沟通健康成长,这一节主要是讲学生怎样与老师沟通交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最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与学生探讨第一个内容师生交往新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用填鸭子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对学生讲授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