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孙武 《重庆档案》2005,(1):36-37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又在上海燃起了战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  相似文献   

2.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1930年代初期,日本侵华日亟,日机在淞沪、长城等战役中狂轰滥炸,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面临空袭的威胁日益加剧。而中国空军及防空部队等军队防空(积极防空)力量羸弱,且民众防空意识薄弱,国民防空(消极防空)力量缺乏对空防护的组织和训练。为了应对日机轰炸的巨大威胁,国民政府及南京市当局构建防空组织,普及  相似文献   

5.
重庆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又改令重庆为行政院直属市。为了使重庆的城市建设与其政治地位相适应,重庆市临时参议会专门成立了“重庆市建设期成会”,集数十位专家学,经数月之努力,制成了《重庆市建设方案》。该方案不仅提供了一些重庆历史的史实,而且有些设想还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6.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侵华日军对中国抗战时期的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日军总共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飞机9000多架次,投弹1.15万枚以上。重庆有超过1万人死于轰炸,1万多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地区惨遭破坏。日军的暴行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腐败,特别是防空部队的腐败,  相似文献   

7.
<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至此成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毗邻重庆的遵义地区也随之成为抗战期间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一、抗战期间遵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史学》1998,(5):24-35
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唐纳德·M·纳尔逊(Donald M.Nelson,1888-1959,Chairman of War Production Board,1942-1945)曾于1944年9月和11月两度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身份率团来华访问,目的在于帮助重庆国民政府成立战时生产局以促进战时生产,并商讨战后建设事宜.  相似文献   

9.
一、战前防空举措战前的浙江省地处国民政府重点国防区,是抵御日本空袭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国民政府战前的防空建设中,浙江是比较受重视的一个省份。1935年春,浙江省政府奉命筹备是年冬的"京镇杭联合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报业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今传媒》2005,(9):40-41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定重庆为战时“陪都”。重庆的人口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有三十万多人,本地人占百分之九十五。据《重庆通史》载,成为“陪都”后,1938年重庆人口为53万,1941  相似文献   

11.
韩江雪 《青年记者》2009,(12):89-90
1937年至1945年,是重庆担负起“战时首都”功能的8年。从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重庆的新闻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在重庆有名的报纸便有数十种,但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各家报纸的政治倾向性不同,读者对象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银行由南京国民政府创立于1928年11月1日,总行设在上海。中央银行不仅是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而且是"四行二局"国家垄断金融体系之首。从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中央银行初创和巩固地位的时期。中央银行成立之初,实力有限,影响不大,但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央银行实力迅速攀升,地位不断增强。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  相似文献   

13.
11月24日,重庆出版集团向14个区县和31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捐赠150万册价值3200万元的图书,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重庆出版社成立60周年和重庆出版集团成立5周年。同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重庆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香山论坛·重庆峰会"在重庆开幕,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11月24日,重庆出版集团以向14个区县和31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捐赠150万册价值3200万元图书的方式,庆祝重庆出版社成立60周年和重庆出版集团成立5周年。  相似文献   

15.
陈广猛 《兰台世界》2016,(15):128-131
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而伴随着中英关系的起伏,英国驻重庆使领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作出西迁重庆的决议,随即英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离开南京转赴武汉,最终又迁往重庆。虽然在1938-1943年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轰炸过程中,英国驻重庆使领馆损失惨重,并经历搬迁。但无论是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薛穆等为代表的中英官方交往,还是以李约瑟、英国议会访华团等为代表的中英民间交往,围绕着英国驻重庆使领馆这个舞台,都为维系战时中英关系作出了贡献。而英国大使馆抗战时期迁移重庆的这段经历,也成为重庆与英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抗战,国民党中央及政府各行政机关开始向四川重庆迁移,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高校大批内迁到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城市,四川逐渐变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侵华的作战方针,停止对中国各地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而对我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进行空中轰炸,四川成为日机的轰炸重点。1938年2月19日,日机首次空袭重庆,揭开了日机轰炸四川的序幕。笔者根据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四川省秘书处、省民政厅、省社会处、省卫生处、省防空司令部、省动员委员会等民…  相似文献   

17.
敦枫  赵婷 《东南传播》2010,(10):83-86
抗战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由于新闻事业落后,当时的中国了解世界和国际上了解中国,都必须经过外国通讯社的驻华机构,甚至于中国报刊和外国报刊的观念,都受这些外国通讯社驻华分社的左右,他们垄断了中国的国际信息报道。因此,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宣传不仅仅是消息传播,更是对外国家形象塑造,由此看来,重庆国民政府对外国记者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地处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而兰州则成为苏联援华物资的中转站,也就成了日军飞机进行空袭和破坏的主要目标。为此,甘肃先后成立了防空和救济组织,进行应对。一、兰州省会防空协会1937年7月,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贺耀祖感到甘肃的形势有些吃紧,就召集有关单位开会,讨论甘肃省会兰州的防空办法及设施,会后成立了"兰州省会防空协会"。这是甘肃省在抗战期间成立的第一个防空机构,贺耀祖兼任会长,下设防护团和情报通讯所,并推选西北混成旅旅长杨德亮兼任总干事,防空协会成立后并未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两个月后就被甘肃省会防空司令部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企图越过洞庭湖,侵占粤汉铁路线上的重镇——长沙。顿时,长沙城紧张起来,谣言四起,人心惶惶。11月11日,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按照军委会统一布置,安排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大部分工作人员先行向重庆转移,他自己和叶剑英以及少数几个随从人员却留了下来,处理紧急公务。  相似文献   

20.
正当日汪为伪政府的成立加紧活动时,重庆国民政府为阻止其活动也进行了许多公开或秘密工作,行政院孔祥熙官邸系统的工作人员杨云史当时曾被派往吴佩孚身边工作,在他给侄儿杨佛士的这封信中,谈了当时日伪对吴的活动情况,对研究吴佩孚的个人生平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