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下经济中森林旅游业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已为人们广泛接受,政府决策者们也纷起付诸规划和实施,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特征。由温家宝总理命题和交给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任务已经完成,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和远景蓝图。  相似文献   

3.
森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提出,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则是其关键。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本应该是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  相似文献   

5.
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大连举办,开创了省会以外城市举办森林论坛的先例,这也是辽宁省第二次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长期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林业改革、造林绿化、城市森林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改善全省生态面貌、满足城乡人民生态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大连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6.
森林公园已成生态旅游主力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今,我国的森林旅游业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234处,规划总面积1801.71万公顷。森林公园的发展,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就此而言,由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根植于山区、林区的森林公园将是我国旅游业提质升级的主阵地。经过进一步的提质升级,森林旅游产业将会在促进旅游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保护及利用珠海市淇澳岛的生态资源为目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实践意义,分析了淇澳岛在发展生态旅游中所具有的优势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如何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的政策建议,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2007,(5):F0002-F0002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北京会见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暨全国林业宣传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大意义,努力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2009年开始,晋城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以建设绿色晋城、打造生态强市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和发展林业富民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目前,森林覆盖率达39.2%,中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贯彻“三个代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林、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林业对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并对林业文化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地方林业部门的生态文化宣传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学界学者不断著文,论述森林文化的起源、概念、属性、类型、内涵、外延以及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构想。而生态文明所依托的载体恰恰是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是否成为继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之后又一个体系,可能还有待讨论,但森林文化成为中国林业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森林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架构体系,既形而下呈现为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名木古树文化,绿色饮食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森林自然保护区文化等具体的文化类型;又形而上蕴含为森林理念、伦理、审美、价值、宗教,表达为森林的世界观、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导致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美学、森林社会学、森林人类学、森林价值论等一系列人文林学学科的出现。森林哲学尤其引起人兴趣和关注。森林哲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概念、规律、动力是什么?森林哲学同林学、同哲学有什么关联?如何发挥森林哲学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值得探讨。本刊试编发一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餮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已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章阐述了当前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战略机遇,并对如何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面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促进旅游目的地社区化建设、加强当地社区参与等措施,使社区旅游逐步趋于完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正在开展以"展示林业成就唱响美好未来"为主题的"林丰杯·唱响大森林"林业歌词、歌曲征集活动。该活动面向全省市州林业局、森林武警、森林公安、林业企事业单位、民营大中型企业,以及关心、支持、热爱、参与林业建设的组织和个人。要求作品主题鲜明、催人奋进,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林业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艺术感染力,能够准确反映四川林业干部职工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保护及利用珠海市淇澳岛的生态资源为目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实践意义,分析了淇澳岛在发展生态旅游中所具有的优势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如何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的政策建议,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辑录了我国古籍中与林业有关的生态思想、管理哲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分为"林业思想""森林植物文化""森林动物文化""动植物图腾与神话"以及"山林游栖文化"5个总部。林业思想总部主要关注古人对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等问题的认识,下设天人和谐、森林功效、林业科技、林务管理4个主题,我们广泛搜集史料,撷取精华,以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传统林业思想的概况及发展过程。"天地变化,草木蕃"。花草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良好生境,也是反映"天人和谐"的晴雨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尊重自然、顺  相似文献   

18.
本届论坛是在全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启动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论坛以“城市森林、绿色经济、幸福家园”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宣传和展示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巨大成就,探讨和交流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新理念、新成果、新经验,向全社会发出了发展城市森林,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先后作了上百次的批示和指示。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四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即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这既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枣庄市是国家批准的华东唯一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现辖薛城、山亭、市中、峄城、台儿庄五区和滕州市及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394万人。截至2012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8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5%,林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0亿元;建有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3家森林公园、29个湿地公园,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是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地级市。枣庄市山多、水系多、降水多,又位于南北过渡带,非常适于发展林业,森林、湿地资源丰富,石榴等经济林资源也很丰富,林业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