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通过对江汉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索,研究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艺术,雕镂艺术、唱词艺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江汉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2002年9月17日月始,德国汉堡市举办了“中国月”的活动。活动中有一项是“中国皮影展”。皮影是中国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皮影戏的演出载体,是用驴皮、牛皮、羊皮等材料,按戏中不同人物的造型和所需道具雕刻而皮的。我非常想看看中国的这一民间艺术对德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于是便到汉堡大学植物园去看展览。  相似文献   

3.
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衡山皮影艺术以精美的绘画雕刻艺术、灵动的舞台操控技艺和抒情的音乐唱腔形态成为还原中国民间原始农耕文化形态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衡山独特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当前是本土文化复兴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非遗文化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衡山皮影作为其中之一,有着无可替代的发展意义。该文侧重提出了对衡山皮影IP化创新设计路径的发展思考。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IP化建设是对原有品牌化的升级,是基于设计意义上的迭代,IP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通过IP化思路推动衡山皮影这一地域传统文化以新视角走进大众视野。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随着历史的更迭与社会变迁,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满足对其保护、推广的要求。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设计等手段,建立起数据信息传播体系和传播模式。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逻辑整合、图形转译、媒介呈现一系列设计工作,将信息转化为更加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信息可视化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专业领域。该文通过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多元化传播应用进行分析与阐释,探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运用形式与发展可能,以提升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内涵、精神、艺术的所在,因此,各地区应该重视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并在信息社会中寻找适应社会新环境的保护与展现途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主要论述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以为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8,(6):4-4
引言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保护和传承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节日庆典和旅游活动、学校教育、宣传评论三个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传承路径,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世代留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物质形态表现下的智慧、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论述,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的《德清扫蚕花地》新近出版. 德清蚕桑史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年前马家浜文化晚期新石器时代.扫蚕花地是集众多桑蚕民俗之大成的民间歌舞,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2009年,德清扫蚕花地习俗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入选《中华舞蹈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等书籍,享誉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0.
颜峰 《文化学刊》2011,(6):116-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传播或言传身教等非物质形式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一起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厦。目前,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难以为继地步。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及标志,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些载体以各种方式连接着历史与当代人之间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红色文化遗产就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组成分支,蕴含了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本质上是民族审美意识和理想美感的集中化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指导进行结合,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民族情怀。该文首先分析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次介绍了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和原则;最后从形成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精心设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组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包含了多样的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该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包括法律框架不够全面,传承人权利保护机制存在缺陷,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知识产权客体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内在的知识产权属性和潜在的经济价值,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开放性,保护的可行性依然存在。该文最后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对策,对于保障这些无形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及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进一步认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颜峰  姚桂芳 《文化学刊》2009,(3):176-1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行为方式相传,具有历史积淀的民间文化,以地域方言、艺术形象和独特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而得以传承和延续。青岛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方言空间的萎缩,大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难以为继的状态。青岛方言是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标志,是维系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思想对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原汁原味",也要"与时俱进"。政府、各级保护部门、传承人、研究者,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观念藩篱,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发展的、历史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做好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7.
赵征 《文化交流》2008,(10):34-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这是参加"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鄞州论坛"的两国民俗学家的共识。参加本届论坛的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东风在中国的大地上劲吹,激起无数绚丽的浪花。循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价值、传承人和保护开发这一思路,在大视野中撷取几朵活态的浪花,借以折射文化遗产之海的壮阔丰博。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它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世代间的智慧累积与创新实践。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银饰制作技艺,就是这样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唯美形态、复杂工艺和富含象征意义的设计,引领我们探索水族人民的历史轨迹、社会规范以及美学观念。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人口流动、知识更新的增速,全球经济加快一体化。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舍弃、破坏、失传甚至消亡的危机。本文将以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的银饰制作技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呈现其在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特色体育项目,具有该民族或群体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些内涵和价值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完全人格"和落实"立德树人"。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高校应承担起传承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责任。在传承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身专业特色,选择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避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化传承。高校还应建立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团队,并与地方政府合作,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与流畅性传承。  相似文献   

20.
肖瑜 《文化学刊》2010,(1):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七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