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  相似文献   

2.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记忆犹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故意刁难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支。没想到诸葛亮却真的立下了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周瑜于是藏起铁器及工匠,而诸葛亮竟然不用造箭的材料,只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和草束。大家知道,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绝不可能,可诸葛亮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如何完成?这一连串的悬念真让人心情紧张和期待。小说这样安排,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曹船。这个故事的神秘,可以用高中地理知识来揭开。话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日内造箭十万支,若做不到便要杀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诸葛亮让鲁肃借他二十艘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预备青布、干草,并在第三天后半夜时分到曹营“取”箭。是夜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浓。在视野不清的情况下,曹操疑有敌军入侵,下令放箭乱射,箭全扎在稻草人上。等雾散时,孔明已得箭十几万支。接着便是苦肉计、连环计,为的是日后火烧曹营,用火击退曹操八十万大军。一日周瑜眺望对…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一文,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语言精要,文章各个环节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近细读此文,又有新的收获。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历来教学上以他知人、知事、知天象和计算精细上来分析、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理解,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因为作者在文中还着意从反面即周瑜、鲁肃不知诸葛亮来反衬、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第一段周瑜提出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表明诸葛亮对完成任务是胸有成竹的。可周瑜却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第二段,写鲁肃以为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假话;周瑜以为诸葛亮真是造箭,而拟意让军匠们不给备齐材料以拖延时间;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而鲁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提问,大胆地让学生去设想,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草船借箭》一课,讲到诸葛亮为借箭做准备,希望鲁肃借给他二十只船,每只船上配备三十名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要求鲁肃替他保密。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在这里,如果直接问学生:诸葛亮为什么让鲁肃保密?学生一时半会说不透也不容易理解。我反过来问:假如不保密,会出现那些情况?引导学生去设想,学生中出现:周瑜下令不借给船;或借给船,而把船弄烂;或收买军士,船到江上,用火烧草把子,  相似文献   

6.
话说当年周瑜心里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即可。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便驾二十只船驶向曹营,向曹军“借箭”。周瑜听了诸葛亮的借箭过程,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假如诸葛亮“借箭”的时候,曹操用的是火箭,诸葛亮还会那么神机妙算吗?火箭会把草船和草把子烧掉,那诸葛亮会怎么办呢?难道他会法术,还是他有别的锦囊妙计呢?我估计诸葛亮没办法了。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军中缺箭,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二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命令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一课是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企图为难和暗算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而取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审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按事情发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0.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11.
正《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和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形象。面对着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这样一篇百看不厌的小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3.
~~“奔驰”跑车、一堆礼品再次出现在诸葛亮的茅屋前。管家再次向他们跑来,说:“三位先生请!诸葛先生正在等着三位。”刘备终于见着了诸葛亮,并成功地说服诸葛亮先生出山帮助他实施他的远大计划……诸葛亮这次要和周瑜合作,与曹操交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没让周瑜费多少功夫,诸葛亮就踏入周瑜设好的陷阱。周瑜很高兴,一边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可是变调变得厉害),一边琢磨怎样害诸葛亮。而这时,诸葛亮正煞费心思地在考虑借箭时用哪支船队(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要借箭吧?我来告诉你,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都读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周瑜用计让诸葛亮立下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还吩咐军匠故意延迟,造箭所需材料也不给准备齐全。读到这儿,我们不由得很为诸葛亮担心,但作者又偏偏不急于给出答案,而写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并按兵不动度过了第一、第二天。读到这里,我们更是心存疑虑,对诸葛亮的命运也越发关切起来。等读到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率船队逼近曹营,擂鼓呐喊,曹操不敢迎战,便命弓箭手射箭抵挡,最后诸葛亮满载而归时,我们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人,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6.
贾利云 《小学生》2012,(12):7-7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诊课活动,听了徐立虹老师教学《草船借箭》,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总结全文时问:"诸葛亮能够这么顺利地借到十万多支箭,是谁帮了他。"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认为是鲁肃帮了他,因为鲁肃是个老实人,诸葛亮吃准了他不会把借船这事告诉周瑜,所以我认为是鲁肃帮了诸葛亮。"老师满意地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的确是鲁肃帮了他。"旁边一位  相似文献   

17.
张海滨 《学周刊C版》2014,(11):143-143
《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和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形象.面对着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这样一篇百看不厌的小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该用这篇课文谋求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呢?静心思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探究.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相似文献   

19.
<正>人物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草船借箭》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计落空,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听课教师在教室后面挤满了往日空闲的所有空间。授课教师正在引导学生为《草船借箭》一文分段。在学生读书、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分段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学生说分四段,教师又经过一番讲解,最后小结到:这篇课文分成四段更好。第一段讲周瑜限 3天让诸葛亮交出 10万枝箭,第二段讲诸葛亮找鲁肃做借箭前的准备,第三段讲诸葛亮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第四段讲诸葛亮如期交箭。这期间,有一个女同学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还一纵一纵,她就是刚才坚持分三段的学生之一。老师叫她起来问:“你是不是明白为什么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