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科书上册“食物”单元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如果反复捏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紧接着这段话的下面又有3行文字:“在1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试验中的塑料管相当于我们消化器官的哪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科书上册“食物”单元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如果反复捏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紧接着这段话的下面又有3行文字:“在1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试验中的塑料管相当于我们消化器官的哪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1):36-38
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本单元围绕“吃”的话题设计了《我们吃什么》、《食物中的营养》、《一次奇妙的旅行》、《祝你胃口好》四个步步深入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4.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基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初二《生物》实验一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通过实验 :使学生认识人体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结构 ,并能辨认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为能达到实验目的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 ,就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做到四个“三” ,即 :“三净”、“三轻”、“三一”、“三中”。“三净”是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生理盐水 ;在“漱净”的口腔中刮几下 ;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三轻”是 :一是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二是将盖玻片“轻轻”地盖在水滴上 ;三是使用显微镜要“轻拿…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发现教师较多关注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关注学生思维活动不足。下面笔者以苏教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与消化》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片断一:首先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早餐的搭配,引出思考的问题:食物进入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揭示课题。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人体轮廓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来推测,用铅笔画出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图,并注明器官的名称,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7.
秦玉玲 《宁夏教育》2006,(7):109-110
北师大《数学》试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节,力图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作为一名活动者,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而达到再实践、再认识的目的。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王乐怡 《作文大王》2010,(12):10-11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了上海科学馆.体验“食物的旅行”。我们坐上一辆西瓜车,开始了奇妙的旅程。西瓜车带着我们来到“口腔”门前。  相似文献   

9.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经常强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那么,什么是“个性”?怎样正确理解“个性”一词的含义?认识上的偏差可能导致行动上的失误。因而,很有必要从“个性系统论”的角度来全面认识和把握“个性”这一概念。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特征的系统。注意这是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其中又包含着紧密相联的四个子系统,它们是:个性身体特征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个性倾向动力系统和自我意识系统。如下框图所示:  相似文献   

10.
小学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第二单元中,安排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两个部分效的和”应用题的解法和“同样多”、“比一个数多几”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加深对已学的一些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和加法意义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要抓好  相似文献   

11.
“暗箱”这个名称出现于四十年代。四十年代创立的控制论为科学方法论的哲学认识论引出了一个新概念——暗箱(或者叫黑箱、黑匣子)。暗箱实际上是指一个系统,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容结构的系统,或者说暗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 归属于“解暗箱”课型的教材,一般是自然各册教材中的人体知识内容。 例如:第四册第十一课《人的消化》,人的消化器官就是人体结构的一个系统,可视作“暗箱”。因为对小学  相似文献   

12.
我是怎样教《我的旅行》一课的酒泉市西街小学崔月萍一、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我的旅行》一课,采用童话形式,用“我”──小豆瓣的自述来介绍人体消化系统及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消化器官名称,各器官的功能及食物消化经过;懂得吃东西一定要...  相似文献   

13.
吴凯  刘慧 《教育科学》2022,(5):67-7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本质上是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视域下,研学旅行应以回归生命、回归生态为旨归,着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理解和生命表达。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发挥研学旅行功效,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应“调转”站位与视角,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导学生“眼睛向内”,通过体验认识生命;帮助学生学会对生命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14.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认识细胞结构的开篇。  相似文献   

15.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0):48-49
教学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黄贵玉 《科学课》2010,(1):22-22
1.教材简介制作“红绿灯”是《简单电路》中的第四部分,是一个拓展活动,希望通过学生亲手制作来增强对电路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简单电路》前三部分从思考“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这一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认识一些简单的电器元件,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  相似文献   

17.
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中安排了学生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1.教材简介制作“红绿灯”是《简单电路》中的第四部分,是一个拓展活动,希望通过学生亲手制作来增强对电路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简单电路》前三部分从思考“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这一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认识一些简单的电器元件,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日本小学生这样说:“旅行是愉快的,但一想到旅行之后老师要让我们写作文,我就不愿踏上旅行之路了。”显然,这个学生对为谁写作文、为什么要写作文没有正确的认识。一言以蔽之,他缺乏写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它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章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总结。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第三节学习的是“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第四节重在指导学生用学习酸的方法来学习碱,并通过分析碱与酸的差异更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为盐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要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