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教师备课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研究部门应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引导教师重视备课和课堂教学工作,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教师把注意力转向备课和课堂教学上。在备课上,教师要掌握课标,熟悉教材,改革教案,变教案为讲义,充分发挥教案的资料价值和保存价值。课堂教学要达到"两率"要求,即10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90%以上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其核心要做到让学生"学会"知识,让学生"会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能力生成与开发的过程。然而,当前诸多教师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上仍受制于"活动单"、束缚于教案。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杨毅园 《教师》2011,(7):46-46
高中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实现双边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应该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点拨学生思维;学生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应该通过主动学习,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4.
薛琴芳 《考试周刊》2011,(75):90-9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优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假象互动,鼓动学生答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假问题,缺少的是深层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始终紧随着教师被动地答问,缺少主动设疑的氛围:多数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5.
陆克洋 《考试周刊》2009,(16):218-219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执行教学预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闪光点"则视而不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显得没有意义。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  相似文献   

6.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过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笔者深有同感。我们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讨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替代学生的思维。现代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7.
理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目前的课堂教学常常既缺乏开放性,又缺乏民主精神,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具有不可动摇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令下,读书、提问、思考、讨论、作业等。课堂上,完成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理想过程,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千方百计地引导,直至与教案设计要求相符,课堂成为师生按剧本——预设教案演出的舞台。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思想,则是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上课往往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希望“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问题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对问题模块的精心创设,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由于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来源于课堂交流,教师的教案只能是一种教学思路,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细节.  相似文献   

11.
韩圣芳 《考试周刊》2010,(57):52-52
我们曾经对"精雕细刻、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但慢慢地咀嚼,发觉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完美",实质上仅仅是学生适时"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感觉不到生命成长的气息和创造的欢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和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师该把注意力放在哪儿?学生,知识传授还是教案?我们常常会思考这个问题,但在课堂进行中就会不知不觉把精力放到了教案上。尤其是在展示课、公开课上,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心中总惦记着下一环节应该教什么,不敢疏忽,不敢去推敲学生的回答,怕节外生枝,结果一些能使课堂精彩闪亮的回答往往被忽视。教案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制着教师在课堂上沿着一条早已规划好的安全路线行走着。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从"教本"逐步向"学本"发展的动态过程,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在课堂教学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转型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问题导学"超越了"教师导学"范畴。"问题导学"课堂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师和学生角色,改变了备课、上课思维和方式。"问题导学"课堂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一、“计划教学”应向“开放教学”转轨目前的课堂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计划教学”。课堂教学流程是预设不变的 ,教师的任务是把设计好的教学步骤通过学生的配合予以实施。课堂上 ,教师往往拿着编好的教案和设计好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对课堂上学生变化的学习需求漠不关心。一旦学生的思维游离了教师设计的轨道 ,教师或强行扭回 ,或视而不见 ,或批评指责。课堂教学演化成了简单的知识授受过程 ,简化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被问或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要逐步杜绝“学生配合老师演出”的课堂教学现象 ,我们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实现学生认知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把教材当做中心,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师教学设计精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刻板地演绎教案的过程,预设的接受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新课程下的课堂形态,倡导"互动生成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7.
范高红 《考试周刊》2010,(54):71-72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所推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这种评价观主张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而不仅仅是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把握和呈现技能的水平。有些老师虽然课上得很漂亮、很精彩,但只是他自己漂亮、自己精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老师展现自己才能的道具,老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提高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上课成了坚决执行由教师主观编拟的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每一秒钟,不少教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凡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律事先“警告”或带领“绕道而行”。这样不留一点空间给学生,哪里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如何能得到培养?因此,…  相似文献   

20.
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那么,在一节课中应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在提问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笔者认为,优化课堂问题设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提问-回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沟通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