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守儿童"作为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衍生品",在长期远离父母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下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是因为农村经济与生活条件等因素所导致不能与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和学习,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教育监管,留守儿童过早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不仅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影响其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出现偏差。如何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要重视的部分,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自编的儿童认知行为问题调查表的效度和信度以及弱智儿童认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编的儿童认知行为问题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弱智儿童(MRC)父母对儿童认知行为问题的评价都显著高于正常儿童(NC)的父母,但这种差异的显著性在弱智儿童父亲与母亲之间不存在.弱智儿童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弱智儿童父亲的心理功能状态、社会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都受儿童交往障碍的显著影响,而弱智儿童的情绪障碍是影响其母亲心理功能状态的主要因素.儿童的认知问题是正常儿童母亲社会功能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乡-城人口流动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严重城乡分割的情况下,大量迁移者不得不将其子女留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学习表现、心理健康均落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父亲或母亲打工对留守子女的异质性影响,也忽视了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内生性偏误,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的认识可能并不全面。通过"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监测与评价调查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父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无显著影响;(2)母亲外出打工则会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负效应;(3)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再返乡并不会显著提高留守子女的成绩。父母外出打工的"收入效应"和"教养角色缺失效应"以及父母在子女教育发展上的性别差异性影响可以解释上述结果。这些发现的政策含义有两点:首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允许并鼓励留守儿童随父母一起迁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迁移所体现出的人力资本配置优化;其次,母亲对儿童教育发展特别是留守女童的教育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如果现行制度不足以保证留守儿童随打工父母一起迁移的话,也应当尽可能的优先保证儿童随打工的母亲一起迁移到城市,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女性教育的外部收益。  相似文献   

4.
赵尚松 《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13-114,117
儿童在父母离异的打击下会形成一系列不良心理,如恐惧心理、内浆心理、自卑心理、补偿心理、逆反心理等等,其消极作用十分明显。为了解决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要求离异夫妻双方都不能放弃对儿童的抚养与教育,并且提高离异父母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幼儿园教育更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父母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大量研究也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并非单方面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儿童的气质、问题行为及其他心理病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父母建立的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探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找并确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警示点、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着力点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点。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396名大学新生作为被试,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PBI)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新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控制""母亲关爱"和"母亲鼓励"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母亲鼓励"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控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有鉴于此,实践中可以通过父母教养方式有效预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美国,家庭中父母都在孩子身旁的情况正日益减少。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父亲不住在家中,而孩子们与父亲交往的增加,也会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较少发生行为方面的问题。据该研究小组的布莱克博士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的影响可以使孩子们较少发生各种问题。”布莱克和她的同事对175名三岁的黑人美国儿童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母亲大多数都靠领取社会救济为生,其中有73%的这些孩子的母亲说,孩子的亲生父亲至少一个月来看一次孩子。研究人员还观察了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亲一起玩闹嬉笑…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比较了父亲或母亲出国打工留在国内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成长状况.结果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和心理成长状况较差,具体表现为他们受到父母更多的主观控制,学习成绩较少得到父母的满意,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更低,班主任与他们的交流更多,更看重金钱,不快乐的儿童更多,希望高中毕业后出国挣大钱的人也更多等.这提示父母出国打工者的留守儿童同样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和特别指导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作为儿童早期主要的抚养者和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代理人,毋庸置疑,母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早已为实证研究所验证。关于母亲对儿童的影响,一种研究范式是对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探讨不同教养类型与儿童行为的关系。这种研究的典型是Baumrind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另外一种研究取向是通过对具体维度的考察来研究母亲对儿童的影响。上述两种研究取向的共同缺点是只强调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儿童对母亲的反作用。事实上父母与儿童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人际交往过程,儿童自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据统计,中国留守儿童人数有2000多万,由于他们远离父母,大量的留守儿童被迫处在这种天各一方的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自编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467名留守儿童和34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上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比较显著(P<0.05);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的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留守儿童的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382)。从而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儿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有: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及性别。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资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影响深刻。对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的2479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青少年整体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不同年级青少年得分在心理资本的不同维度上有差异。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其中,母亲文化程度影响较大。是否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也存在一定影响。在社会调研、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良父母榜样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家庭物质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等策略,助力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们班有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和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由于远离父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很多问题。祖父母、外祖父母和亲友毕竟代替不了父母。他们平日里也就是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对于孩子的学习要么是不管不问,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孩子的生活,不是过于溺爱,就是放任自流。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个性比较封闭,性格古怪。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早地缺失父母亲情,会给其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寄人篱下的生活体验,又会使一部分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生活经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生活 众多的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生活会造成儿童的各种心理困扰,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关研究表明,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不适当的父母行为主要包括。(1)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抵触。表现为强调孩子的缺点和过失,经常性的否定反应和严厉的处罚,过分严格的要求和训练,遗弃和逐出,与其它孩子相比等等;(2)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表现为严格和固执地坚持他们的某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和自我意识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和自我意识量表对江西省450名留守儿童施测,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呈现出是否与别的兄弟姐妹在一起以及和谁生活在一起的显著差异。与别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以及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孤独感都更低;(2)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年级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六年级的留守儿童比五年级自我意识更高,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比独生子女更高;(3)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自我意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自我意识越高,孤独感越低。  相似文献   

16.
张岩 《学周刊C版》2019,(18):62-62
目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多次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需要多方配合,并编制一系列的政策,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提供便利,以保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本文从三方面详细阐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和机遇量表>对29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控制感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5.8%;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控制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心理控制感是某些父母养育方式和部分心理健康因子的中介因素;心理控制感的内控、机遇,父母养育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8):109-110
近年来社会处在高速的发展进步中,社会经济化、全球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因此导致农村外出打工现象时常发生,农民工的数量与日俱增,同时,农村就会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从小缺失父母的关心和管教,长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仅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也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加强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是教育事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进行多方面分析,并提出几点加强其德育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黄山市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程度和家庭发展阶段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黄山市中小学生父母心理健康的阳性检出率占调查总人数的27.11%;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父母心理健康程度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的心理健康;家庭发展阶段也会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年级越高,父母心理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20.
在独生子女居多,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学习压力沉重的今天,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缺陷,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特别是打工一族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导,心理健康问题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环境,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火热的学习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