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在党的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1994年11月1日,具有65年历史的《新民晚报》,作为中国大陆省市级报纸中的第一家,在美国同步印刷发行,遍及全美50个州。打这以后,《新民晚报》这只在国内“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开始飞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三)新民晚报美国版创刊,新华社、中新社都发了电讯稿,当地的侨报、国际日报、天天日报、神州时报、星岛日报、世界日报、美中导报、文汇周报以及东方卫视、熊猫电视台、北美电视、华美电视、1600电台、1300电台都作了详细报道,l&X)电台和北美卫视还专门采访了了法章总编辑。洛杉机城市通讯社也作了详细报道,美国和香港。澳门地区的许多媒体也刊登了有关消息。美国版出版以后,新民晚报在美国华人社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行量稳步上升。一位老资格的华人社团领袖打电话到记者站,要求订一份新民晚报。她说,比较了各种中文报纸,觉…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8,(7):10
报纸 《新民晚报》已在国外创办了22个海外版,发行遍及全球六大洲。除了美国版和澳洲版外,其余16家均为新民晚报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所办。  相似文献   

4.
报纸《新民晚报》已在国外创办了22个海外版,发行遍及全球六大洲。除了美国版和澳洲版外,其余16家均为新民晚报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所办。  相似文献   

5.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市邮电管理局从1992年10月1日起,携手开展“报纸出版、发行一条龙”协作竞赛,以实现报纸早印、早发、早卖、早投,最终达到让读者早看到当天报纸的目的。开展协作竞赛以来,上海市区的读者已能在上午8时前看到当天的《解放日报》,下午15时前看到当天的《新民晚报》。读了这条新闻,我不禁为上海报纸的“五早”叫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生活的节奏将不断加快,上海三报的“五早”,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五早”  相似文献   

6.
走出海外办报的新路子———《今日广东》发刊3周年有感龙瑞华王初文7月1日,是《今日广东》发刊3周年。3年前,深圳特区报社担负了在海外友好华文报纸上刊发《今日广东》新闻专版的开办工作,为广东在海外办报“开窗”进行探索。与新民晚报直接到美国出版发行报纸不...  相似文献   

7.
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报纸特色──谈谈搞好新民晚报第三次扩版丁法章(一)从1996年1月1日起,新民晚报将第三次扩版,由4开16版扩为24版。对这一重大决策,我们报社从领导到每一位同仁,首先强调的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次扩版不同于1986年1月1日...  相似文献   

8.
赵超构同志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提出一个动人的口号,要把报纸办得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宗旨和目标。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标经过《新民晚报》全体人员同心协力的努力,圆满地实现了。现在《新民晚报》已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多的报纸之一,更难得的是它的读者绝大多数是自掏腰包订阅的,这在全国是少有的。这说明,它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喜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令人叹服。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谈报纸工作时说过:“报纸是要有领导的,但领导要适合客观情况,马克思主义是按情况办事的,情况就包括客观效果。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吧?”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变局下美国纸媒体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兢  蔡颖珊 《编辑之友》2010,(3):110-112
2009年10月26日,美国报纸发行量审核署(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发布了关于数百家美国报纸发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愿意掏钱买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这让人联想起美国安南堡传播学院数字未来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的一项年度调查中的数据:22%的网民不再订阅报刊杂志了,因为可在网上免费阅读。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13,(9):64-64
为进一步推动华人企业在赞比亚乃至非洲的发展.丰富华侨华人生活。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及在赞比亚华侨华人和社团的大力支持下。赞比亚首份中文报纸——非洲《华侨周报》于7月18日晚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发行仪式。非洲《华侨周报》成立于2009年,总部在南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是一份综合性华文报纸。报纸内容关注非洲华人华侨生活动态.记录海外华人历史.反映当地社会热点时事和社会动态,及时为华人读者提供信息资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海外传媒影响力之现状`在全球化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传媒开始走出国门,并在海外获得了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国内电视台和频道进入美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有30多家.另外在国外发行的报纸、期刊也有10多家.总体上来看,它们的发展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匮乏、品牌形象认可度低,只在华人圈子里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没有进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美国读者都习惯在早晨七点以前收到早报,下午五点看到晚报。在一个人口2亿多的国家里,每天把6,200多万份报纸按时送到分散在各地的读者手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美国报纸的发行部门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这与他们使用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报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报纸发行一直是窥视美国报业竞争的最好窗口,报纸的发行直接影响它的声望和广告收入,所以,报纸发行统计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美国报刊发行统计局可谓美国在这一方面最权威的单位了。它在最近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中,公布了1998年3月31日至9月30日全美...  相似文献   

14.
创刊缘起1980年夏,羊城晚报复刊不久,香港新闻界的朋友向我们建议,打开对外宣传的渠道,应该有一份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为对象的报纸,与海外亲人共叙亲情。他们的建议得到本报的重视,1981年1月4日,《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正式创刊了。开步走的第一年,海外版每周出纸半张,作为羊城晚报的第五、六版,只向港澳、海外发行。第二年1月,正式亮出《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的报头,并开始在省内发行。从1982年7月起,扩充为四个  相似文献   

15.
有着65年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新民晚报历来十分重视摄影报道。用总编辑丁法章的话说,不重视新闻图片的报纸决不是一张好报纸,没有新闻图片的版面称不上一块好版面。 立足于提高报纸质量,让图片成为版面的点睛之笔 重视新闻图片,把它视作报纸版面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新民晚报的传统。近些年来,他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作为一张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宗旨,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生动形象、丰富多采见长的报纸,必定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从读者心理和宣传效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2月9日,我们四川省报业人士访美团一行十八人来到旧金山,访问了《侨报》美西版总部。《侨报》是1990年1月5日在纽约创刊的,当时只是一份周报,每逢星期五出版,由新成立的太平洋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之所以新办这张报,是因为当时有两家华侨报纸相继关门。这两家报纸的一些老报人觉得没有报办不行,就自己出钱,想办法办起了《侨报》。《侨报》发刊词上宣布其办报宗旨是:“谋求华人福扯,关怀故土吾民和放眼世界”,并指出“我们生活在海外,尤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一个没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是叫人瞧不…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的特例——海外华文报纸,是全球发行最广、种类最多的移民传媒,在五大洲超过55个国家发行。但是,以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挤压了报纸的生存空间。许多海外华报资金少、规模小、发行量不大,会被新媒体淘汰吗?本文对五大洲31个国家的59家华文报纸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8家报纸进行深度访谈,结论是新媒体无法淘汰海外华报。原因包括:1,当地华人的语言障碍和阅读情感;2,主办者的执着;3,报纸作为媒介质的优势,4,市场经济的空间。而目前海外华报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形态已经明朗。这一调查在实践上为海外华媒深刻认识自己和媒体环境提供参考,在理论上填补了国际传播的研究空白—移民报纸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演变。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协助美国《侨报》开办的《侨报·今日北京》海外新闻专版到8月7日已刊出一周年。一年来,《今日北京》专版连续向海外报道北京的新面貌和新情况,推动北京的经贸发展和对外交流,成为广大海外读者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 《侨报》是美国的一家大型中文报纸,发行全美和加拿大地区。《今日北京》新闻专版每周一、三、五在《侨报》上与海外读者见面,至今已出版146期,累计刊出有关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消息、通讯、专稿及新闻照片等2400多件,全方位、多角度、不间断地向海外读者介绍北京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6,(19):14-14
这几年,为进一步扩大《新民晚报》的品牌影响力,提升《新民晚报》的国际影响力,《新民晚报》做大海外版,借海外华文媒体之力,展示和谐中国之形象。2004年5月,《新民晚报》设立海外文稿部,和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并按照合作方的出版要求及当地华文读者的口味,选择稿件,  相似文献   

20.
魏金成 《新闻界》2005,(6):87-88
众所周知,准时出版早已成为发行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报社是应该死守“行规”呢,还是灵活地运用发行规律?对此《环球时报》做出了明确的回答。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为抢发这条震惊世界的新闻,《环球时报》决定提前一天出版。同年10月7日美国空袭阿富汗,《环球时报》又紧急撤回已印刷完毕的报纸,不惜拖延时间,连夜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修改。单从形式上看,《环球时报》既有“迟到”又有“提早”,可以说是对读者的严重违约。可是高额、稳定的发行量却又给我们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