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桐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存于菜子湖水系区域内,既沾溉了桐城地区悠久的民歌传统,又受到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桐城渔歌继承了“桐城歌”最典型的“七言五句体”艺术特征,并保留着“桐城歌”传统的起句“程式”要素。桐城渔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以对待“非遗”的客观态度看待它,做好相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桐城歌"基本体式是七言五句式。它于明代前期在安徽桐城地区兴起,随即传播到桐城周边地区,在地域文化认同中形成了"桐城歌谣文化带"的核心圈子。晚明至清代,"桐城歌"沿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拓展,并在传播地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整个传播过程以安徽文化为纽带,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桐城歌谣文化带"。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8,(2):86-90
桐城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桐城方言词汇,具有很高的语言学和文化学价值。论文以桐城歌为语料,从词义差异、词形差异两个方面,将桐城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桐城歌中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关词汇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河阳山歌的教学,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的河阳山歌,感受传统河阳山歌的魅力,让孩子们融入河阳山歌的情境中去感受它、接纳它、喜欢它,才能谈得上传承和发扬。也使孩子们了解张家港,热爱桐城文化。  相似文献   

5.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当地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物质民俗,既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地方风情,又彰显了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为研究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6.
桐城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桐城的地方民俗和文化提供了依据。从桐城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文化所展现的一幅幅风情画卷。其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挖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侗歌的起源及其形式类别 ,着重论述了侗歌中的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的主要特征、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为了解、研究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哭嫁歌是苗族青年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苗族人祖祖辈辈的劳动智慧体现,同时也表现出了地方民族文化独有的韵味和特征。本文主要从苗族哭嫁歌在演唱内容方面与其在演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音乐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对苗族哭嫁歌的音乐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进行了概要的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歌娘角色在仪式音乐中演唱的音声关系和文化音乐风格和音乐行为色彩的分析中,体现了瑶族盘王大歌仪式中歌娘女性角色在仪式中的构成、社会作用和瑶族宗教仪式中歌娘角色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毓 《文教资料》2008,(32):65-67
民间歌谣是一地民风民俗的反映,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桐城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特定的文化底蕴也催生出内涵丰富的桐城歌谣.本文以桐城歌谣为分析对象,指出它在方言研究及文化贮存方面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桐城歌谣承载的文化内容,以增强人们对桐城歌谣的保护和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壮族嘹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为卷轴,对壮族嘹歌传承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审视并把握了在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中壮族嘹歌音乐传承的文化功能和发展脉络,从传承途径、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为研究壮族嘹歌在文化转型后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9,(4):58-62
皖西南山歌是安徽民歌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远流长,在独特的地域及语言文化孕育下,皖西南山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质。在皖西南山歌中,"慢赶牛"是其中代表曲种,本文即基于"慢赶牛"这一曲种,在对皖西南山歌及"慢赶牛"形成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慢赶牛"的形态特点进行了研究,深入地挖掘皖西南山歌音乐背后隐藏的受地理形态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5.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桐城派关系紧密。早年受桐城文化濡养,并与桐城门人相交游;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重回桐城文化怀抱。陈独秀出自"桐城",其学识成就颇得桐城之助。  相似文献   

17.
南乡田歌是长江中下游流域众多民间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章主要介绍了南乡田歌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分析了南乡田歌的方言特色,结合实例研究了南乡田歌独特的四种艺术体现形式,探讨南乡田歌文化的生存现状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精品音乐文化."和谐美"就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侗族大歌的精髓.其"和谐"的音乐艺术审美效果集中地体现了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互动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与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20.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