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最近,我读了两篇有关儿童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一篇是《我的儿童阅读观》,另一篇是《13岁以前的语文》。前者认为儿童应该读的书,首先是儿童文学作品。后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大石块”是国学经典,其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显然,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不太一致,甚至有相悖的地方。由此引发了我对儿童经典诵读的一些思...  相似文献   

2.
詹静 《学语文》2011,(2):43-44
“学当语文教师”本是吴非同志的一篇随笔标题,我把它拿了来。因为这篇随笔刊登在上海《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上,而我的“一堂课”也正好刊登在上面,同期还跟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第三次转变的代表人物”、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上海师大教授王荣生同志的一篇长篇述评——八千余字,其中一半以上的文字是针对我的,所以我经常会拿出来翻翻。翻多了,看多了.吴非同志的文章就进入了我的视线。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教育》上有一篇《给教育一些“闲暇”》的文章,作者这样说道:“这应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联系我们的教育实际,这段文字确实有点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出现或碰到这样的问题。下面我想将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2009年第6期《天津教育》发表了徐江先生的文章《要品出“酒”中的“异味”来——谈“精致的解读能力”》(以下简称徐文),读来很受启发,文章以《囚绿记》和《鱼我所欲也》两篇课文的“精致解读”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倡导的“精致的解读能力”的内涵。诚如作者所言,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缺乏而造成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粗疏,以己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6.
高俊 《江西教育》2005,(5):47-47
最早读到吴非老师的文章.是在2002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记得那篇《让我喊一声冤》的文章.以犀耕泼辣的文笔.对语文教育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剖析。此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他的教育随笔.每次读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像这样为教育讲真话的文章真是太少了。这次有幸读了他的《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集.让我的思想有了新的升华.“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相似文献   

7.
干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长春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不是一本刻意写成的书,它是干国祥这十几年教育思索与教育行走历程的梳理与提纯。对干国祥的“了解”是从《教师之友》、《师道》与《教师博览》等杂志开始的,当时就觉得他对教育的见解很有些与众不同。后来在网上读了他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又觉得他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深度的语文教师。于是好窥人“隐私”的我便很  相似文献   

8.
2010年《江西教育》第1—2期“师路心语”专栏里曾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们距离幸福有多远”随笔类的文章。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却在我心里掀起一阵涟漪.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的一段话:“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教师.他做人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懂得装点教育的人.他知道如何让教育芳香弥漫。”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汇》2007,(5):14-14
据《南京日报》报道,中小学生作业错别字出现率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一篇600字的作文竞有20多个错别字。一些专家、教师指出,这种现象折射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解之缘     
吴士美 《老年教育》2006,(12):30-30
光阴如流水。我与《老年教育》的不解之缘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时光追溯到2001年,我为庆祝建党80周年所写的一篇演讲稿《追求》被《老年教育》发表了!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因此结识了刘俊奇总编。他是一位令我敬仰的人,话不多,但句句流露着真诚:“《追求》一很有激情,有激情才能写出好章。希望看到您更多的佳作!”他鼓励的话语,使我从此笔耕不辍,也从此与《老年教育》的编辑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1.
余青 《生活教育》2009,(5):23-24
近日从《教师报》(陕西)上读到一篇有关中考语文“命题难”的文章。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师,也产生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初识《教育文汇》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记得第一次读《教育文汇》时我十分惊讶:原来教育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呀!于是,我就停下写了七八年的诗和小说,写了几篇实实在在的属于自己生活的文章投给《教育文汇》。不久,我便接到编辑部的电话,说打算用我的一篇。当时我真的很激动,放下电话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那篇文章发表后,我每年都要在《教育文汇》上发表文章,有一年还发表了4篇呢!  相似文献   

13.
吴再柱——1969年出生,任湖北黄梅县独山中学副校长,系黄冈市教科研百佳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首届黄梅名师、县级师德标兵、魅力教研人物。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湖北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共计六十余篇;2009年出版个人专著《我教语文的感觉》;2010年12月被《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聘为“年度校长”...  相似文献   

14.
品读语文     
4月21日晴每天,我都在品读语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品尝到语文那美妙的滋味。课内,语文就像是一串串音符,欢快地跳动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里。从《荷塘月色》到《瓦尔登湖》,从《故都的秋》到《滕王阁序》,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感受到或低沉或激昂的旋律。课外,语文就像是一汪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一部部经典著作,令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46岁,与《湖南教育》结缘已29年了。当时未曾想到,一时的邂逅竟促成了难舍难分的伴侣,一见钟情注定了《湖南教育》与我一生相随的情缘。那是1978年暑假,全乡教师正在办学习班,我在邻桌看到一本《湖南教育》,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很多与教学业务密切相关的文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指导作用。薄薄的一本刊物,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不忍释手。此后,我开始四处搜寻《湖南教育》,第二年,又挤出钱来订阅了《湖南教育》。每回捧着飘着油墨清香的刊物,我总是如饥似渴地认真研读,每每读到会心处,禁不住拍案叫好。遇到精彩又实用的文章或段落…  相似文献   

16.
原始学历只有初中毕业的我,十几年前从民办教师起步,由一名普通小学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学教管人员,并时有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湖北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如果说这些年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取得的进步可以称之为“成长”的话,那么,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得益的莫过于自觉并坚持不懈地“读书”和“教研”。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自主权的限制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一篇名为《一位教师的困惑》的文章,文中讲述了一所学校(S校)的一位青年语文教师(小A)在开展课程改革过程中,尝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搬到果园的一些做法遭到了年级主任等学校领导的阻止。最后的结果令小A感到很困惑……  相似文献   

18.
马宏 《教师》2012,(14):116-116
闲来无事,翻阅往期《读者》,2004年第一期上的《一堂阅读课》再次吸引了我。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老师指导他们阅读《灰姑娘》时的情景,那堂使他受益终身的阅读课也再次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美国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文情怀让我充满敬意,也促使我对教育本质、教师的素养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贺晓锦 《宁夏教育》2010,(10):26-26
在一年又一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与《宁夏教育》结缘,并目益情深意笃。每当拿到《宁夏教育》,闻着油墨的清香,读着一篇篇启迪教育智慧的文章,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发表了吴定刚老师的《对语文教学冷思考》一文,文章对王意如教授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文就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应该说,他的这些观点,正好反映了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界和语文教育理论界的现状,也是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真实思想状况的反应。在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直主导着我们教学的,并成为我们新课改的顽疾的就是他在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笔者想,澄清这些问题,无论是对语文教学改革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