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杨方 《传媒观察》2012,(2):20-22
"富二代"群体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也屡受公众责骂的一个特殊群体。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富二代"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了大众传媒对"富二代"形象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中心新闻、财经两个频道六年间(2009-2014)有关“蚁族”群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大众媒介对该群体的建构方式并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在蚁族形象的建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无论是对“蚁族”群体的关注深度还是对“蚁族”个体的呈现程度,二者均明显不足。大众媒介的建构方式,对蚁族问题的顺利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面对我国的“银发潮”,当代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报道立场褒贬不一,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由此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本文以“全国老年期刊联盟”麾下的15家老年期刊①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老人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运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理论来透视我国主流老年期刊媒体中关于老人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及叙事策略,从中发现老年期刊如何运用象征工具(Symbolic Devices)建构关于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以及对晚年生命价值的集体理解(Col ective Sense-making)。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对主流媒体如何才能做到“帮忙不添乱”,应当有新的认识和解读。传统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风暴眼”现象,恰恰违背了媒体为维护政府形象所一向坚持的“帮忙不添乱”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张蕊 《新闻世界》2011,(9):202-203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浪网对“城管”的形象构建。研究方式为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城管”是面向社会时常被媒体监督的政府公权力的一种,相关新闻大部分以负面为主,“暴力执法”成为“城管”的主要形象。媒体有妖魔化“城管”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翻开最近的报纸杂志,不难发现新闻的主角总是所谓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之类带有明显身份标签的人物. 谈到“富二代”,人们总是想到飙车、炫富、纨绔子弟;谈到农民工,大家的印象是文化素质低等;谈到“90后”,无外乎非主流、个性张扬等.这就是他们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已经形成固定思维,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7.
“官二代”、“富二代”通过媒体的呈现被人们想象成生活无忧的优势阶层.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影视传播中对于“官二代”、“富二代”的形象塑造经历了特点明显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影视传播的倾向性是和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政治政策分不开的.随着政策的转变,媒介逐步从片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到开始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引导社会舆论,这从媒介的自身功能和社会效用来看,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新闻记者》2012,(2):47-52
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让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关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富二代"的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大部分新闻对"富二代"这一形象进行了负面报道。本文也进一步归纳了负面报道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对深层社会原因和纠正方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舒环 《新闻世界》2011,(1):131-132
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  相似文献   

10.
向冰洁 《新闻世界》2012,(8):272-273
“90后”、“富二代”、“官二代”等各种标签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已经是过于泛滥,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习惯性地贴标签,使其形象化、典型化甚至脸谱化,这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对所发生事情的判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媒体不应过度标签化,在信息本身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媒体应转变报道思路,分析受众心理,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泛标签化加深受众的“刻板成见”。  相似文献   

11.
<正>一、媒体形象构成对媒体形象至少应有这些认识:不同的受众群体是有不同的认识和喜好倾向的,所以媒体形象在不同受众群体中会有不同的反映。媒体形象是媒体长期以来流露给受众的形象,这种形象可以是自然的流露,也可以是刻意的塑造。受众对媒体形象的确认可能是系统的、长期的,也可以是片面的、短暂的、零散的,不管是哪一种,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媒体给与受众的媒体形象。稳定的媒体形象不是  相似文献   

12.
谷艳东 《新闻世界》2011,(11):129-130
选取环球网英文版与(《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新闻报道篇数时间分布对比分析、新闻报道题材对比分析、新闻篇幅字数分布对比分析。本文提出在各国媒体愈加重视利用网络传播树立国家形象的今天,我国网络媒体要巧用传播技巧,进一步贴近国际受众的取向,不仅要做“中国政府的发言人”,也要做“中国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相似文献   

13.
宋相川  韦文杰 《新闻世界》2011,(11):149-150
“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本文对中日两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中El两国新闻媒体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目的展开报道和评论,进而说明两国新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赵元恩 《新闻世界》2011,(7):306-308
2010年,随着"非诚勿扰刘云超"和"富二代砸钱门"事件的出现,"富二代"作为年度热门词汇频频出现在受众视野中。本文试从具体的媒体事件出发,分析"富二代"的形象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并分析其传播动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报纸媒介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证实或证伪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研究发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吸毒"、"飙车"、"炫富"、"犯罪"、"耍酷"、"相亲"等标签,营造出的"拟态现实"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富二代"一词也因此已经成为了一个撞击公众敏感神经的热门词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6.
冯琼文 《大观周刊》2012,(17):122-122,126
本文主要探索研究碳排放权的相关问题,并且合理预测碳排放权在重庆市场的应用前景,及其对长久地建设“森林重庆”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同时“森林重庆”的建设为碳排放权的应用提供了小范围的试点。  相似文献   

17.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芳 《报刊之友》2014,(9):50-51
中国的“拆迁史”可谓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悲喜剧,一边是暴力拆迁的恶性循环,一边又是“拆迁暴富”的不断刺激,“拆二代”也由此开始进入舆论的视野,作为一种负面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网络媒体上有关“拆二代”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多维思考,主要探讨了大众媒体对于“拆二代”负面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了大众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于“拆二代”负面群体形象认知起到的重要影响,最后对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颜雄 《新闻世界》2012,(11):131-132
大学生是媒体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形象往往来自于媒体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媒体“塑造”了大学生的基本形象。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以及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