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薇洁 《新闻世界》2009,(4):105-106
“人内搜索”从最初的红火一时到现在惹下不少麻烦和官司,暴露出网民行为的缺陷。网民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群体所有的心理特点,这样的特点勒庞在其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有着精辟的阐述。本文就以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来分析网民“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探寻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常宇星 《新闻世界》2011,(7):215-216
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群体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对网络群体心理以及网络舆论领袖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3.
“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书背景的基础上,,以2016年微博热搜"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分析在当代媒介环境下其群体心理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漫 《青年记者》2009,(15):11-13
网络舆论既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具有盲目冲动特征的“乌合之众”言语倾泄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说:“勒庞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他说的这本书中译本就是《乌合之众》,书中对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描述与抽象实在“精致”.书读起来十分顺畅,每一个看似抽象的定义都伴随一个足有说服力的例证——尽管例证距离我们颇为遥远.勒庞为我们举起一面镜子,看清身处群体中的我们和别人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李湛 《青年记者》2012,(7):57-58
“从众”一词简单明了地归纳出个体在群体中的个人心理.然而群体并不仅仅是让每个个体都“从众”这样简单.勒庞的《乌合之众》使我们对群体狂热,感性的一面有了深切了解. 群体与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群体,还是由普通甚至平庸者组成的群体,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来自完全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聚集在一起时,也会表现出某种共通性.  相似文献   

8.
王艺臻 《今传媒》2014,(4):30-31
"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传播兴起之后最典型的群体行为特征之一,网络语言的出现跟使用者的群体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仔细分析网络语言后可以看出诸多群体心理因素暗自发挥着强大作用。群体模仿和从众心理带来网络语言的普遍流行,群体归属和认同心理促成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群体泄愤和围观心理造成网络语言的景观现象,群体审丑和排斥心理捧红网络语言的极端符号。总之,群体心理对网络语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民群体心理与一般群体心理既相似又不同。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群体心理突出表现为从众、掌握话语权和满足道德批判优势等7种心理,并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依据网络群体心理基本特征和机制,构建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引导,需要用事实说话,设置报道议程,培养网络舆论盟友等引导技巧,通过社会、新闻业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11.
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葳 《新闻前哨》2005,(2):112-113
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指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产生了“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网民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试图说明这部分人在互联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网络交流的特点,即网络传输对人们情感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群体性”,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满脑子是失去理智的乱糟糟的人群。然而,当我们抛弃文化的刻板印象,仅从“群体”本意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词,也许我们更能看清楚当前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熊一丹 《新闻世界》2014,(8):290-291
本文对勒庞《乌合之众》一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从批判性的角度对该著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回应。同时将勒庞、塔尔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进行了比较,工结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指出尽管网络使理性的公民参与成为可能,但勒庞指出的群体的缺点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丹 《今传媒》2014,(7):31-3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网络舆论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社会舆论的新特征。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本文基于大众心理学的视角,重点对网络群体心理特征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扩散,消失等一系列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1,(10):34-35
“五道杠”事件在网络迅速蹿红有着诸多成因。网民广泛关注和海量回复的背后是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分析“五道杠”事件中各网友的反映,以期解释网民从众效应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网络传播》2009,(10):86-86
“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因此政府也不能光看网上的东西,不是说使网民高兴了就等于大家都高兴了。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网民群体智慧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拥有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群体的力量以互助、共享的方式建立各种形式的“数字公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专业机构(如出版社、大众传媒)的过分依赖.网民群体智慧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免费媒介文化,具有“去商业化”、“反专家范式”和“民粹主义”的文化倾向,它在克服传统商业化媒介文化一些弱点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8.
提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网络言词的极化,即网民意见偏向一个观点。另一个层面是现实行为的极化,即网络上的群体行为作用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影响正常社会公共秩序。作为履行宣传和传播任务的主流媒体,应积极应对,创新引导舆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放弃自主、成为网上一个临时群体的一分子时,很可能就是具备了"乌合之众"之一员的特性。我们要努力保持住自主,努力让自己理性,不轻易受别人的鼓动。不要轻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强国博客应该是与强园论坛一脉相承的,比较适合文化层次较高的网民群体,特别是现有的强国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