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观周刊》2006,(26):8-9
词解 第四者:第三者身边的异性好友,也是对第三者有暧昧情感的人。 背景 最近昆明电视台有部热播剧《靠近你,温暖我》反响不俗,剧情中一个关于“第四者”的说法也引起了大家注意。许晴饰演的丁爱羽总是在无意中陷入“第三者”的怪圈,在她得知她的男友隐瞒了已经结婚的事实而饱受打击的时候,认识了“男友”的好朋友,善良、仗义有责任感的翁立明。面对丁爱羽,翁立明心动不已,但这也让翁成为尴尬的“第四者”…… 现在流行把第三者称为“小三”,称呼上便有了些不屑,可见小三们的感情生活并不为人认可。而在他/她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对别人的那个男人或女人寻死觅活之外,似乎总会有一个在旁边帮助和支持自己的异性好友的神秘角色,听自己发泄,听自己的痛苦和困扰,随叫随到,无怨无悔。 这个神秘人就是第四者。他/她甘做小三的精神支柱,甚至为了帮助和陪伴小三,往往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也弄得乱七八糟。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友谊?或是,爱情?是知己?还是情人?明知小三对别人爱得死去活来,自己爱得无望却依然执着陪伴,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自虐狂? 嘉宾们从感情和心理的角度入手,慢慢为我们解开看似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人人都可能是第四者?其实,了解自己的需要才是营造一段健康爱情的关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3.
梦天 《新闻天地》2006,(6):27-30
2006年3月份以来,央视著名女主持人周涛遭昔日同窗好友大曝婚姻隐私,说她离婚是因为一个大款介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而且这个大款除了有钱,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一向低调的周涛初闻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她不相信自己最好的同学会这样对自己,2006年3月15日,当记者电话连线到周涛时,她含泪向记者讲述了生活背后的是是非非……婚姻搁浅,第三者闯入生活2006年3月,一个网名叫“麻老虎”的人在她的博客上大曝周涛的婚姻隐私,听到这个消息,周涛并没有当回  相似文献   

4.
美国报纸的组织机构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就是“推广部”(PromotionDepart-ment)。“Promolion”一词含义很丰富,译成汉语,有宣传、提高、促进、发起、推广等意。虽然“推广”部担负着宣传和推广报纸的各项业务活动,扩大发行量的责任,但把它叫做推广部还是不甚恰切,“推广”一词的传统意义不足以概括这个部门的全部业务。美国报纸管理研究者赫伯特·李·威廉斯认为,“所有可以合法从事的,用来赢得公众赞同并扩大影响的活动,都可以用‘推广’(Promot ion)一词来概括”。字里行间,他甚至认为,“推广”就是“成功的公共关系”,就是“做好事而因此获得信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先驱守卫报》(Herald-Argus)认为,“推广”就是通过报纸所做、所说、所载,帮助读者,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使他们成为好公民。推广是一种真诚的努力,旨在使人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福利极其关心,而且我们将竭尽所能,使他们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偏偏还有小三来盗墓。和小三狭路相逢,普通老婆为了保全婚姻有时会委曲求全,甚至忍气吞声忍到肚子疼。文艺老婆会想方设法和小三过招,让对方知难而退:"你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6.
戴冰  范大鹏 《出版经济》2002,(10):46-48
战争,这个几乎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伴随其左右的“政治现象”,是人类永远无法挥之而去的梦魇。对于处于战争中的人们来说,这个梦魇更是如此的真实;而对于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的恐惧却只能从那些参加战争的人的叙述或者艺术家们的描述中略有感受。哎,人真是种奇怪的动物!当我们能暂时、很轻松地躲开战争这个可怕的梦魇时,却又想去体验其中的那种“痛苦并快乐着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群体性”,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满脑子是失去理智的乱糟糟的人群。然而,当我们抛弃文化的刻板印象,仅从“群体”本意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词,也许我们更能看清楚当前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8,(3):24-25
2008年的第一场“火”来自一个意外发布的“绯闻事件”,胡紫薇“揭”张斌第三者的事件,瞬间点燃全民的“八卦”热情。在大家津津乐道种种绯闻是非时,却越来越少人提及“婚姻”之于家庭双方的界限。“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成为中国现代都市中的一种“流行”。当“流行”慢慢成为“正常”时,我们发现,这一代人的婚姻已经到了一个该反思的节点。我们的焦点集中在35—45岁、受过良好教育、收入颇丰的“中产”家庭。当车子、房子、孩子、位子,一切的奋斗目标有了眉目,随之而来的却是迷失和无所适从。面对日渐平淡的感情和新的诱惑,“婚姻”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挣扎。  相似文献   

10.
“定位”这个词在当前广播电视业务研讨的言谈与文字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人们之所以重视它,似乎是基于这么一个背景:广播电视已经充分发展,它的消费者希望可供选择的对象有更为鲜明的个性,就像人们已经熟悉的印刷媒介一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所期待的个性的“鲜明化”过程始终很缓慢,越是缓慢,期待的心情便显得越是焦灼。因此在我们看来如今“定位”这个词更多地包含着确立新风格,走出新路子的期待和要求。《之江新闻》是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它是在90年代中期创办的。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省城…  相似文献   

11.
"名人"闲话     
有一次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小姐聊天,她说在美国听到人们对“名人”有一个很刻薄的比喻,说名人是“一个美丽的充满臭气的气球”——此说无法考证,但是我觉得,对于完全依靠“包装”的明星人物,真可谓入木三分。“包装”其实是一个很媚俗的贬义词,把“包装”这个词用在好端端的人身上,我觉得是一种贬抑和侮辱,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企求通过精心的“包装”赢得观众,也是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真实、真诚地面对观众的人,为什  相似文献   

12.
另类正义是相对制度正义而言的,是指影视剧中主人公凭借法律和制度之外的个人力量,追求个人或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正义在美国影视剧中比较突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类对于绝对公平与正义的本能渴望,以及现实生活中制度和法律正义的无力,包括影视剧创作者在这一类型作品中对情节的设计与把握,都是导致另类正义主题影视剧兴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于从未吸过毒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个问题始终盘绕在心头:吸毒到底啥滋味?而毒品一旦与明星或名人“搅和”在一起,更会迅即激起人们的这种好奇。如果要问:通常所说的“毒品”到底是什么?深究之,这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甚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直接与之对应的单词;而在中文里,一个“毒”字,也让“毒品”这个词很容易与“毒物”“毒药”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商凌云 《青年记者》2017,(14):69-70
蒙太奇的视觉基础 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自诞生之初,就是为观众的视觉服务的,早期观众对影视的理解完全依靠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因而,满足观众的视觉自足性、完整性便成为蒙太奇自产生以来的第一目的,至今也仍是镜头剪辑的主要依据.巴拉兹说“蒙太奇是可见的联想”,①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蒙太奇对于人们的视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人们看到一段蒙太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它的意义进行自给自足的解读,哪怕只有两个镜头,也要从中创造生发出意义来.格式塔心理学侧重研究的就是人类心理的这种完型作用,认为人的视觉并不满足于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是要把握它的全貌.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蒙太奇,则如马尔丹所说,“一部影片的镜头联接是以人物或观众的视觉或思想为基础的”.②建构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的蒙太奇,便成为引导人们去“看”影视的一个工具,蒙太奇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看”的机制,一个把握事件全貌的可能.可以说,在影视剧中,那些引人注目的事件、动人心魄的深刻感受,往往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能与观众沟通、获得共鸣的出发点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80后”集体步入婚姻殿堂,青春家庭剧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电视剧塑造的婆婆多是恶毒的,很难对付,和儿媳关系不好,是婚姻的天敌。荧屏恶婆婆群体,凸显为一种引人深思社会现象,分析电视剧中的恶婆婆形象有助于人们客观看待婆婆这一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由唐朝盂郊的一首诗而来的“走马观花”这个词,本来是个褒义词。不知怎么用来用去,倒成了贬义词。人们批评一些搞调查研究不深人实际,大略的观察一下就下结论,常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于是,作为经常处于调查研究第一线的记者,也就十分避讳“走马观花”这个词。但是我们说,要当好记者,特别是各级党报的记者,还必须有“走马观花”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7.
穆宇婷 《东南传播》2022,(6):118-121
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一直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流变,这类变化既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的男性和女性相互心理期待的结果,也是影视剧中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双重镜像的结果。在数字时代,男女的影视形象与现实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的虚拟的情感互动愈加现实化,这既体现为现实中性别权力关系转变的逻辑,也体现出当前影视剧创作中两性形象关系趋向“逆转”的一般规律,女性自我也因现实和影视的双重镜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说,法国人太“罗曼蒂克”.了,“罗曼蒂克”一词在法语中本意是“小说化”,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生存形态。如果将这一形容词还原到名词就成了“小说书”。可见,法国人特有的浪漫、高雅的品味和气质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法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人2007年人均读书20本,对于“阅读大国”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9.
李秀林 《视听》2016,(6):89-90
《裸婚时代》是2011年的热播电视剧,获得当年安徽卫视国剧盛典年度十佳电视剧等多项殊荣。"裸婚"一词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词汇,而剧中主人公刘易阳与童佳倩对于婚姻的观念态度,也代表了当下80后婚姻观念的变革,引人深思。《婚姻时差》是当下热播情感电视剧,讲述一对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引入当下热议的婚内出轨、两地婚姻等热点话题,探讨了婚姻中的情感诉求。本文通过对比《裸婚时代》与《婚姻时差》这两部热播情感大剧,详细论述当代社会中婚姻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虽说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结婚,但婚姻对于人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该依据什么来划分女人婚龄的大小呢?在建国以前,女人是很早就能结婚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向雷锋同志学习”,但同学们中总忘不了雷锋的妈妈是14岁就结婚生下了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