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象征性诗歌是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的。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与意象间具有的比喻关系构成的,即比体象征;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的铺展、延伸构成的,即赋体象征。这两种象征意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弄清它们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的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  相似文献   

2.
象征性诗歌以意象暗示呈现象征意义.其意象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意象间的比喻关系构成,即比体象征意象;一种是以意象的连续铺展、延伸构成,即赋体象征意象.这两种意象有诸多不同,弄清它们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将有助于诗歌创作和鉴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比兴”。屈原的《桔颂》是我国最早的象征诗。朱自清把比兴寄托概括为以古比今、以仙比俗、以男女比君臣、以物比人等四个方面。此外,有的叙事诗也具有象征意义。解释这一文学现象,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着眼。总之,讲究象征艺术,重视意象经营,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种对西方现代派象征诗歌和意象诗歌的盲目崇拜、认为它们完全是舶来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屈赋比兴手法直接渊源于战国诸子托事言志的虚拟性叙写方式,而与《诗经》里的比兴手法相距甚远。在屈赋接受战国诸子托事言志虚拟叙写方式影响的过程中,战国时代游说性言说行为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者屈原"娴于辞令"的个人才能亦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相似文献   

7.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经常被称为"寓言化写作"、"亲吻神秘"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大部分小说通过一些奇特的意象穿插勾连,建构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其长篇代表作《羽蛇》也不例外。但是这部小说中除了单个象征性意象外,还有由几个象征性意象构成的子象征,以此共同支撑小说的象征意义。在此体认下,论文意图通过对《羽蛇》中象征性意象的分析来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9.
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鲜明特征。该小说中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典型的象征。本文就《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麦卡锡小说《骏马》中的"葬礼"意象具有超越俗世丧葬和宗教救赎的丰富的象征意义。葬礼象征结束,象征开始,也象征从结束到开始过渡过程中的痛苦挣扎。"葬礼"意象的运用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维度,拓宽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湖北襄樊四中高三(5)班的王磊。在湖北省八校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请你仿照《诗经》中开创的比兴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我想问一下,“赋比兴”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老师也讲过了,但我还是分不清楚,希望您能讲简单一点、清楚一点,多举几个我们常见的例子。谢谢您了!  相似文献   

12.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有很多鸟意象。弗罗斯特以鸟意象展现了人与鸟之间的关系以及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鸟意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弗罗斯特以孤独的鸟儿象征现代人的孤独,以鸟象征自己的诗歌创作,以各种各样的鸟儿象征20世纪初美国诗坛上众多的诗派,以凄清的鸟鸣象征现代人的忧伤心境,以鸟的鸣叫象征恐惧。弗罗斯特以鸟意象再现了他对现代人的关怀。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中频繁地展现鸟意象旨在告诫读者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赋比兴是表现手法,也是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并与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教化为主导思想的文学原则下,小说也自觉地以教化为已任。赋比兴被广泛地用在小说中并促进小说教化功能的实现。但是,过分强调赋比兴与教化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小说人物扁平化,情节模式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周代先民伦理生活艺术而真实的记录,蕴涵了时人对"德"观念较为原始的思考。从后妃之德、君臣之德、夫妇之德、兄弟之德等方面探讨《诗经》"德"观念之具体体现;并讨论《诗经》"德"观念的表现方式,即比兴手法和文学意象;通过"德"观念的把握,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玫瑰"是叶芝象征体系诗歌中涵义丰富的象征体之一,并作为叶芝诗歌中重要的象征而频频出现。在"玫瑰"这一象征体中,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玫瑰"这一意象除了具有作品表面所提到的爱和美的象征外,还有一层对"玫瑰"意象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强烈的爱尔兰民族情结。诗中叶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的关注和热爱。  相似文献   

19.
阮籍诗歌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儒家“比兴”的方法已经不能解释他的诗歌。这是因为外在严峻的政局,阮籍不能直抒其意,造成了他的诗歌结构的封闭性。他采用“寄言出意”言说方式,运用与当时流行的道教有关的语汇,构筑了一个象征的世界,使他的诗歌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实在他的诗歌中,大多是记忆的醉片,并不是写实的,而是为诗歌中的哲理服务的。因此,造成了阮籍诗歌和儒家“比兴”解放方法的错位。这是阮籍诗歌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又说:“赋也可以用”。什么是赋比兴?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之时,赋、比、兴的概念就出现了,并同风,雅、颂并称为诗之六义。从汉代郑玄等人注诗起,对诗之六义作过许多研究。孔颖达解《诗大序》时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