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鲨科家族     
灰三齿鲨白眼鲨科,分布于鹿儿岛县以南,小笠原群岛海域。同时生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岩礁以及珊瑚礁水域。形态:第一背鳍较腹鳍位置靠前,第二背鳍较  相似文献   

2.
鲨科家族     
袁军 《钓鱼》2007,(3S):48-49
白眼鲨科 1.镰状真鲨白眼鲨科,长3.3米。主要分布在日本南方的太平洋沿岸海域,特征是各鳍均没有特别黑的部分,胸鳍较长,第一背鳍开始位置较胸鳍更靠后。图片为日本高知县大方海域出产镰状真鲨。  相似文献   

3.
鲨科家族     
白眼鲨科1.镰状真鲨白眼鲨科,长3.3米。主要分布在日本南方的太平洋沿岸海域,特征是各鳍均没有特别黑的部分,胸鳍较长,第一背鳍开始位置较胸鳍更靠后。图片为日本高知县大方海域出产镰状真鲨。  相似文献   

4.
鲨科家族     
袁军 《钓鱼》2007,(3X):46-47
六鳃鲨且由皱鳃鲨科和六鳃鲨科构成,该类鲨鱼身体细长,呈圆桶状。头部为圆锥形或略微长扁。鳃孔较大,有6-7对。所有鳃孔都位于胸鳍之前。口位于身体前端或腹面,呈大大的U字形,其后端能到达眼的后方。背鳍只有一扇,位置较腹鳍更靠后。背鳍上无刺。有臀鳍。尾鳍较长,上叶发达,下叶则较小。喷水孔较小,开口在眼的后方略靠背侧处。牙齿形状特殊,且不同科之间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鲨科家族     
六鳃鲨目六鳃鲨目由皱鳃鲨科和六鳃鲨科构成,该类鲨鱼身体细长,呈圆桶状。头部为圆锥形或略微长扁。鳃孔较大,有6~7对。所有鳃孔都位于胸鳍之前。口位于身体前端或腹面,呈大大的U字形,其后端能到达眼的后方。背鳍只有一扇,位置较腹鳍更靠后。背鳍上无刺。有臀鳍。尾鳍较长,上叶发达,下叶则较小。喷水孔较小,开口在眼的后方略靠背侧处。牙齿形状特殊,且不同科之间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海鱼大观     
《钓鱼》2006,(9)
鲈鱼(鳍科)Lateolabraxjaponicus地方名:鲈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形态特征:鱼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问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两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  相似文献   

7.
海鱼大观     
《钓鱼》2006,(15):40-40
皱唇鲨(皱唇鲨科) Triakis scyllium 地方名:九道箍、竹鲨。 形态特征:体较长,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四米左右。口大,唇褶发达、牙细小,排列紧密,三齿尖团、体背及上恻呈灰褐色略带暗紫色,体侧有9—13条暗褐色横纹,并布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下侧面及腹面银白色。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鳍位于胸鳍与腹鳍之间的上方;尾鳍宽长,尾椎轴稍上翘。  相似文献   

8.
鲨科家族     
袁军 《钓鱼》2007,(2S):46-47
猫鲨科 1.费氏光尾鲨猫鲨科,长70厘米。在日本北海道、东北沿海的太平洋,以及天皇海山等海域的深海生活。具有鳞片稀少而粗糙,胸鳍与腹鳍间距大,尾鳍较高,外缘呈圆弧状等特征。图片为日本东北沿海出产。  相似文献   

9.
戴频 《钓鱼》2007,(4X):46-46
鲻鱼俗称:肉滚子,又称白眼、属鲻科鱼。口裂上缘由前颌骨组成。鳍有鳍棘,背鳍2个,相互分离,第一背鳍由鳍棘组成,腹鳍腹位或亚胸位体被圆鳞,鳃孔大,鳃盖骨后缘无棘有鳔,但无鳔管,身体延长,有纵列鳞片35~38,前部近似圆桶形,头短平扁,口小,下位,上下颌边缘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完全被眼眶前骨遮盖,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平坦,鳃耙细密,无侧线,体色青灰,腹白色,体侧上部有数条喑色纵带。鲻鱼分布较广,沿海均产,是热带、亚热带沿岸性的中上层鱼,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进入淡水生活的主要是鲻科鱼类。  相似文献   

10.
分布: 竹荚鱼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到热带地区,在我国东部海域有大量分布。 形态: 鱼体为纺锤体,侧稍扁,沿着整个侧线有一排大的带有黄色的盾状鳞片。侧线始于鳃盖上方,有缓慢弯曲,从第二背鳍的起点处下滑到第八  相似文献   

11.
海鱼大观     
《钓鱼》2006,(23)
地方名: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形态特征: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鲨科家族     
猫鲨科1.费氏光尾鲨猫鲨科,长70厘米。在日本北海道、东北沿海的太平洋,以及天皇海山等海域的深海生活。具有鳞片稀少而粗糙,胸鳍与腹鳍间距大,尾鳍较高,外缘呈圆弧状等特征。图片为日本东北沿海出产。  相似文献   

13.
鳐科家族     
袁军 《钓鱼》2007,(5X):48-49
1斯氏深海鳐bathyraja smirnovi 鳐科,长1米1。分布于白令海西部到隐支岛一带日本海水域,水深100~1000米的水中。从项部开始生有肥大棘刺,在躯干部中断后一直延续到尾部的第一背鳍。在肩部也有1~2对肥大的棘刺。体盘的前缘处和眼的内侧长有赘疣状鳞片。背面为深茶褐色,体盘中央常见有一对小的白色斑点。图片为北海道额霍茨克海域出产的斯氏深海鳐。  相似文献   

14.
《钓鱼》2007,(8)
鲻鱼俗称:肉滚子,又称白眼、属鲻科鱼。口裂上缘由前颌骨组成。鳍有鳍棘,背鳍2个,相互分离,第一背鳍由鳍棘组成,腹鳍腹位或亚胸位体被圆鳞,鳃孔大,鳃盖骨后缘无棘有鳔,但无鳔管,身体延长,有纵列鳞片35~38,前部近似  相似文献   

15.
黄杰 《钓鱼》2008,(11):52-53
大眼海鲢(学名:Megalops cyprinoides),体长20至50公分,最大也有7至80公分级的,路亚所钓获体型从15至40公分居多。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体稍高。眼径较吻长。口稍上位;下颌较突出,上颌向后延长,接近眼后缘。具喉板。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无棱鳞:侧线直走,侧线鳞数36至40。背鳍在体被中央,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前半部鳍条较后半部鳍条为长。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鳍淡黄色。背鳍与尾鳍边缘暗。  相似文献   

16.
昆明吕文俊问:青鱼和草鱼如 何区别?草鱼破肚后怎样区别是雄鱼还是雌鱼? 青鱼:体长形,近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稍侧扁,背面宽,顶部较平,头长为眼间距(两眼背缘之间的最小直线距离)的2.0~2.6倍,眼间距为眼径(眼前后缘之间的水平距离)的2倍余,吻长(由吻端到眼前缘的水平距离)略大于眼径,唇较薄,背鳍条7~8根,腹鳍起点在背鳍第2鳍条的下方,体呈青灰色,背部较深,鳍均呈黑色。 草鱼:体长形,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头长为眼间距的1.7~1.9倍,眼间距为眼径的3倍余,吻长大于眼径,唇稍厚,背鳍条7…  相似文献   

17.
分布:剥皮鱼在我国东海海域有大量分布。 形态:身体近似于菱形,侧扁、体高。尾根短,吻呈尖状。眼睛位于头部后方,位置较高。牙齿为门齿状,强大而有力。第一背鳍的刺位于眼睛后面的背缘上,其位置比鱼嘴更接近第二背鳍的起点。其前缘粗  相似文献   

18.
鱼类的四肢     
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哺乳动物,如牛、马、猫、狗,它们都有四肢,而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它们行动的主要器官则是鳍,这鱼鳍便是鱼类的四肢。鱼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对的,叫偶鳍,如胸鳍和腹鳍;一类是不成对的,称奇鳍,如背鳍、臀鳍、尾鳍。千姿百态的各种鱼类,它们身上的各种鳍是各司其职。胸鳍和腹鳍主要起保持鱼体平衡,配合鱼体转向和调整鱼体升降作用;胸鳍还可以像划船时的桨一样,一下一下地划动着,使鱼体在水中前进。如在水中遇到意外,要快速游动时,为了减少阻力,一般鱼儿都将腹鳍紧紧地贴在身上。鱼类的背鳍和臀鳍主…  相似文献   

19.
李世新 《钓鱼》2009,(17):62-63
(四)附纸及按拓 在附纸之前,要将垫在鱼尾鳍、背鳍、臀鳍下的衬纸去掉,并注意检查鱼体周围是否有残留多余的颜料,如有应清除,或用干净的小块鱼拓纸遮盖:检查鱼体的边线是否与设想的一致,一般边线都会存在超过设计好的范围,这时应用卫生纸擦去多余部分。然后,将准备好的鱼拓纸根据颜料的干湿程度喷湿。  相似文献   

20.
李志国 《钓鱼》2004,(10):47-47
褐鲳鲉(鲉科)又名老虎鱼。头部背面有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