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荔苹 《新闻窗》2012,(5):114-115
案件报道是媒体法制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打击、震慑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倡导社会公平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一直以来,案件报道作为电视媒体的宣传内容,对社会正义具有正面效应。但是同时,负面效应也因此而生。电视作为社会影响最大的媒体,它对案件报道的优势更是明显,受众吸引度也更大,同样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也就更突出了,例如孙伟铭案。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角度看,网络环境下的网民司法关注更侧重于案件的司法程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由道德与法冲突而关注案件的司法程序;由关注案件到关注具体司法程序;由媒体监督致司法部门介入进而关注司法程序。本文以此为视角,选取相关案例,剖析网络环境下的网民司法关注与媒体监督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除了反映采编队伍的应急能力、组织能力、报道能力等专业素质外,更应反映媒体在监督社会危机、促进危机管理、正确引导舆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江汉超 《中国记者》2015,(3):110-111
案件报道从本质上讲,是为传达司法正义。但与每一件重大冤案错案相伴的,几乎都有媒体的"连带"失实报道。案件报道为何会"连带"失实,如何规避?本文从内因外因分析原因,并提出审慎、专业和严守操作规程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6.
近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恶性杀人事件见诸媒体,大兴灭门案、南平杀童案、泰兴伤童、潍坊血案……几乎对每一案件,有的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犯罪现场、作案细节甚至凶杀惨烈之现状。而这样的报道似乎又有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支撑,即客观报道,保障公众知情权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党和政府反腐败力度加大。一批批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伴之而来的是媒体对此类报道的日渐“繁荣”。无论是广播,报刊、电视、还是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部占据显要位置和相当比重。笔长期从事一档纪委与电视台联办的专业栏目的采编工作.曾采制过大量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题节目.在此,就这类报道的“个性”把握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微信平台传播中,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气,成为媒体组织提升影响力、获取核心受众的手段。在微信公众号传播的过程中,调查性报道是媒体组织确立"新闻专业性"的重要工具,成为媒体公众号影响力的"增幅器"、确立风格特色的重要的立足点。本研究通过研究利用微信成功传播的调查性报道,挖掘成功传播的报道和传播活动背后的规律,这将有助于媒体公号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也能够促使优质报道的传播更精准有效。此外,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明确微信传播活动给媒体组织和新闻专业所带来的新影响。研究表明,微信显露出更强的"把关"效应,通过对运营资源倾斜、内容题材筛选、文字风格化加强等方面的选择,将调查性报道的呈现逐渐收拢在更小的范围之内,技术对内容的控制更为隐蔽而强烈。  相似文献   

9.
如果报道不当,案件新闻报道可能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尤其可能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媒体在报道案件的时候,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报道方式,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使犯罪分子有了学习的榜样,使犯罪分子更容易制造轰动效应和恐怖效应.本文针对案件新闻报道的副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形形色色的案件报道中,各种媒体各有所长,电视以其直观形象报道见长,但是不可能叙述长篇的破案故事;互联网以其快速报道在众多媒体中独占鳌头,但它的准确性往往会打折扣;报纸也讲究快捷,但与互联网相比,它更应该是以叙述故事见长,人们喜爱看报纸上刊登的案例通讯报道,就是想看其中的故事。当然,杂志在叙述故事方面又比报纸胜一筹,可以娓娓道来,然而时效性又比较差。  相似文献   

11.
案件,是媒体报道特别是法制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这里所说的案件,是广义的案件,包括刑事、治安案件,腐败案件以及突发事故等等。对案件的报道,多年来媒体做法不一,社会褒贬不一。有的对其视如至宝,拿出大量版面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12.
甘露 《东南传播》2014,(4):134-135
"李某某案"自2013年2月初被报道以来,由于涉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性侵案的特殊性质,持续成为新闻中的热点事件。案件相关情况及家庭情况被各方媒体翻了个底朝天,纵观报道的整个过程,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时,已经明显出现了媒介伦理的失范现象。热点新闻更需要理性报道,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舆论定位、报道内容、报道角度需要自我审视。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以期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坚持理性报道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案件报道是个老话题也是个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媒体严格把握。它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案件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关系到媒体自身的规范和媒体报道的新闻伦理问题,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刑事案件报道进行例举分析,明确刑事案件报道的原则和规范,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刑事案件报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案件报道的选择与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案件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众多法制类报刊、媒体法制栏目,都将案件报道作为“重头戏”,使用频率颇高。由于案件报道 的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紧密相关,涉及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实际工作,关联到有关人的权利与名誉,并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与其他新闻题材相比,案件报道应当更为慎重,在选材和写作时,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国连续发生了几起凶徒闯入学校伤害儿童的恶性事件。一些媒体争先报道这些突发事件,报道的大致内容是,昨天上午,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的校门口发生惨案。一名42岁感情受挫的男子,持刀行凶导致了8名学生死亡、5名学生受伤。这一新闻事实无可非议,但是有很多媒体竞相报道。有报道称这种没有明确报复对象的行凶杀人,比起有明确犯罪动机的案件更防不胜防。更有报道详细的描述了当时凶手杀害小学生的经过。有媒体称砍刀男抽出一把长25公分的大砍刀,随后抓过一个个小学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法律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案件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新闻报道中广为受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典型案件的成功报道,不但可以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传播中产生轰动效应,而且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于相关法律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但由于案件报道涉及的内容非常专业和复杂,容易出现纰漏或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更主动、更专业地去研究去报道灾难,去影响政府和社会,才是媒体记者对公众的“大爱”。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84年第23届运会中国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突飞猛进,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体育新闻报道也火爆起来,各类专门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报、杂志、栏目、频道层出不穷.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体育新闻趋向娱乐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这其中有其积极的效用,一方面拓宽了报道领域,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新闻变得更丰富多彩、更受欢迎、更好看,也为纸质媒体的体育版在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找到了空档.但不必讳言的是,由于过分追求"眼球经济"和市场效应,加上记者自身专业精神和理性思考力的欠缺,一些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中也存在着不少偏差,体育新闻娱乐化带来的一些弊端不得不令业内人士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赖薇 《新闻世界》2014,(2):98-99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存在"媒体审判"大行其道、乱用传闻、滥贴标签、坚持"弱者即正义"的单一价值判断等不当做法,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前特殊社会时期,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应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责。建议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在司法案件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专业理性客观;在争议性报道中改进报道方式;不断完善媒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0.
聂晓静 《新闻世界》2014,(8):294-295
刑事案件的特殊新闻价值使之成为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刑事案件报道中涉及的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媒体言论的法律边界问题也备受重视。媒体报道应全面而客观的展现案件的全貌,但不能侵害他人的人格权,不能干扰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不能影响司法公正,这些应是媒体在案件报道中不可逾越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