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5,(12):23-24
真正的缅怀都在不经意间。这个夏日,偶然从电视画面看到斯诺熟悉的身影,一切就被激活了。哦,7月19日,斯诺诞辰100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正在播放,向他表达中国人的怀念。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而白求恩恰恰是读了《西行漫记》之后走向延安的。斯诺,在共产党人及红军被肆无忌惮地“妖魔化”的时候,凭着新闻良知冲破封锁线,把黄土一样安详、又黄河一样奔腾的中国,推向充满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2.
斯诺:“西行”之外的传奇□卢晴第一个将红色中国的内幕忠实而深入地向西方世界传播的是斯诺,他写出了一本堪称中国革命史诗的《西行漫记》。斯诺创造了一种新闻的典范,成为后来年美国风行一时的长篇新闻纪实文学的滥觞。美国麻省大学平托姆教授说:“斯诺认为西北的红...  相似文献   

3.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时,接见了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人民日报》在12月25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发表了毛主席接见斯诺的大幅照片。就是这样一个准确无误地印在《人民日报》上的照片发表的时间,后来竟出现多种版本的说法。譬如,在《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陈敦德著)一书中,将这张照片发表的时间说成是1972年国庆游行的"第二天"即10月2日: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美国费正清等人编著)一书中,又把这一时间说成"1970年12月26日毛生日那天";在《敢为中  相似文献   

4.
二、晤见埃您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时《西行漫记》的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该书1937年10月山伦敦戈蓝茨公司初版发行),这本书是收集斯诺在英美报刊上零星发表的一些报道陕北见闻的文章,和若干篇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纪录汇集而成的。——1937年初,斯诺自己把这些为报纸写的文章寄给北平的几位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汜》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潜赴陕北的“红色中国”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给予其高度评价,称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 ,立足巴黎 ,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世界广大侨胞 ,以“不分党派 ,不问信仰 ,团结全民 ,抗日救国”为宗旨 ,在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宣传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革命民众的喉舌”等。其报道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利用中外媒体资讯 ,传播红军长征信息 ;连载长篇通讯 ,系统报道长征 ;出版《长征记》一书 ,反映长征全过程 ;抢译斯诺陕北通讯 ,披露斯诺苏区见闻 ;刊发大量图片 ,展示红军风采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1966—1969年)几乎全部关闭了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浊流,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在猜度着,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片迷雾之中,有一个人顽强地摸索着,努力向世界揭示“庐山真面目”。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了解斯诺,更多地是从他的《西行漫记》、《大河彼岸》等著作中,却很少触及他  相似文献   

8.
《东行漫记》(阎涛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书,但迅而引起国内外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书名使人想起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的,“西行”和“东行”太是连续着的历史(虽然其间隔了一个伟大的抗日战争),陕北在1935年和1936年是“西行”的终点,而到了1947年和]948年,则成了“东行”的起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伟人东行的落脚点和终点在哪里呢?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随后就是北京。所以《东行漫记》的副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记得,《西行漫记》的原名是  相似文献   

9.
恽代英是中共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国青年》杂志主编、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等职.毛泽东生前曾给恽代英高度评价.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坦率承认,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一书对自己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对同时代人如此看重是极其少见的.作为新生活的开拓者和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恽代英的爱情婚姻生活也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介绍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而斯诺笔下的新四军,就不太为人所知了.其长篇通讯《项英的一支铁军》在《亚细亚》月刊1939年5月号发表后,被上海《良友》画报和《华美》周报翻译转载.后来,斯诺又采写了多篇关于新四军的报道和通讯,让中外人士深入了解新四军坚持江南抗战斗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号手是谁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的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毕生热爱中国,热心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喜爱。斯诺夫人露易斯·惠勒·斯诺利用斯诺生前有关中国的记述,连同斯诺拍摄的照片,编成《埃德加·斯诺的中国》一书,于1981年在纽约出版。本文是斯诺夫人为该书所写前言的一部分。今年是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本刊为此发表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们阅读“三S”遗作的时候,随时都为这三颗伟大的心灵感动着。三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求享受,甘冒生命危险,与苦难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三S”是杰出的新闻记者,也是多产的作家。斯诺一生写了11本书,斯特朗一生写了86本书,史沫特莱已知所著的书就有7本。它们之中,《西行漫记》、《大河彼岸》、《伟大的道路》、《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著作,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所记述的,只是“三S”在采访写作中的几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国“三 S”(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研究会在呼和浩特举行纪念斯诺诞辰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国“三 S”研究会会长黄华、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爱泼斯坦、《人民画报》专家魏璐诗和美国朋友韩丁等中外学者、专家和记者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黄华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斯诺说:“无论在我国还是在美国,以及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友好人士、名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曾于1935—36年在北京亲身经历“一二·九学生运动”,她在1984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年月》一书中,对这次历史性的事件作了详细的回顾,如实地描述了运动当时和前后的情景和有关的人物,明确地反映了运动的深刻意义,特别关于当时斯诺夫妇对我国革命的亲切支持,以及有关新闻界的动态记述得仔细和生动,是一个难得的历史记录。值此“一二·九运动”五十一周年纪念,特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时期以来,介绍和描写毛泽东的图书畅销不衰。新版的《毛泽东的早年和晚年》、《毛泽东的晚年生活》、《巨人之谜》…加上前几年出版的《毛泽东传》、《红墙内外》、《毛泽东轶事》等等,人们争相购买,一睹为快,形成一股“毛泽东图书热”。笔者不揣冒昧和浅陋,试图对“毛泽东图书热”现象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以期作为人们深入而又理性地了解毛泽东、研究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引玉之砖。一、描写毛泽东图书的出版现状“毛泽东图书热”始于1989年。作者中当首推军队作家权延赤。1989年,他出版了《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打破了介绍领袖人物的图书历来由官方编著的惯例。尤其是该书第一次较生动地描写了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揭示了领袖的另一层面,激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如果说,“文革”把毛泽东由人变成了神的话,那么,《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则文如其名,开始把毛泽东由神还原成了人。由此开始,大量有关毛泽东的纪实作品和理论著述相继问世。据粗略统计,仅影响较大的作品就达几十种。从北京新华书店总店销售毛泽东书籍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见下表),①描写毛泽东的图书确实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9.
外国百科谈我国类书我国的类书一向被外国学者视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外国许多百科全书都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谈到中国的类书。讲得最系统的要算日本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而提到中国类书种类最多的是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前者在介绍中国百科全书时还分设“类书起源”、“类书世界”、“类书与百科全书”等节,系统论述了中国类书的性质、渊源、分野和特点。谈及类书渊源时还提及《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尔雅》等书,且简要地介绍了南梁之《华林遍略》、北魏之《修文殿御览》、隋之《北堂书钞》、唐之《艺文类聚》、《初学记》、明之《三才图会》等类  相似文献   

20.
美国进步记者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访问了我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口述和其他调查资料,写成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曾由上海“复社”根据伦敦戈兰茨公司单行本,改题《西行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