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太宇 《语文知识》2013,(4):102-103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黑人史诗,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小说显示了作者洞察美国现实社会的超强能力,体现了作者大无畏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品<紫色>(The Color Purple)发表于1982年,于次年获美国文学的三项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并在叙述中不断转化叙述人称以扩大小说的叙事范围.小说有两位叙述者,叙述视角在两住叙述者之间不断变换,以展示女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一部畅销小说,是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书中的主人公西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了一名逆来顺受的黑人妇女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女性的发展轨迹,并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寄寓了自己对妇女解放的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部反思和拷问美国历史的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1855-1873年美国奴隶制时期,以及南方重建时期的历史问题,为非裔美国人和所有美国人重新"记忆"那段历史提供了思考的平台,体现了莫里森浓郁的历史意识.虽然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却是一个从黑人主体视角审视下的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重构的作品.小说从黑人主体视角出发,匡正了被白人主流文化扭曲的历史描述和黑人形象,为重塑黑人民族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文旨在研究作者从黑人主体视域出发对历史文本进行的文学重构.  相似文献   

5.
《紫色》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超越了以往那些注重揭露和控诉的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作品,成为黑人文学和美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作品给她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为沃克招致了巨大的非难与指责。有些评论家指责沃克丑化了黑人男性,瓦解了黑人内部的团结。这种指责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恰当的。在这部小说中,黑人男性形象的塑造是丰富而多元的。沃克并没有排斥黑人男性,更没有丑化黑人男性。相反,作者在描写黑人女性成长历程的同时,也强调了黑人男性共同成长、转变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文学教授尼尔森教授所作的深度访谈。尼尔森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尤其是非裔美国文学专家。他著作等身,其文学评论著作五部,诗集七部,选编诗集四部,其作品曾获格特鲁德·斯泰因创新奖、美国图书奖等各类奖项。尼尔森教授对非裔美国诗歌和诗学有很高的建树,对非裔美国实验诗歌、非裔美国先锋诗学、非裔美国文学传统、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和黑人文学、黑人文学理论和评介、种族和黑人文学等均有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赫斯顿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她的一生构成了一串没有答案的谜。事实上,赫斯顿着力表现的是黑人文化语境下的黑人经验。在《他们眼望上苍》里,她让一位黑人妇女而不是男人独领风骚,使被遮蔽的女性自信与自强重新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一改美国黑人文学的性别模式,塑造出一个寻找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黑人女性。这部小说不仅打破了传统美国文学禁区,也为后来黑人文学整体振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0.
艾伯特·默里既是最具原创性的美国非裔作家,又是一个卓越的乐评家和文学批评家,对美国当代黑人文学与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自传体小说《火车汽笛吉他》(Train Whistle Guitar,1974)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蓝本,采取了蓝调音乐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按时间线索描写了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南方小镇的黑人孩子斯库特所经历的种种私人事件和公共事件,以及穿插其中的情感体验。默里淡化了黑人文学中消极与痛苦的成分,否定了关于黑人形象和黑人文化的病理学刻板印象,揭示了这种文化内在的传承性和生命力,从正面肯定了黑人文化对美国文化的贡献,也从正面重构了黑人南方经验,这是一种接受框架的美学策略。与之相对,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小子》则从属于拒绝框架的叙述范畴。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文学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簇奇葩,这其中最为别致的一只百合就是玛雅.安吉罗。作为当代美国最为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不仅才华横溢、作品频频获奖,并高居畅销书榜经久不衰,而且她的传奇经历更使她成为反抗种族歧视和男权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代言人,她的自传体小说也被美国文学界所广泛认可,成为颂扬黑人女性柔韧、坚定、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仅凭这一作品,艾里森就确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说中从一个疲于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的真实感受出发,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压迫与蔑视已上升为无视其存在,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会,而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小说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渲染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3.
黑人在美国当了200年的奴隶,获得解放后又长期遭受种族歧视.黑人对美国既爱又恨.理查·怀特苦难的童年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通过真实地描述童年时代南方黑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种族歧视的罪恶,震撼了美国社会.怀特的成名之作<土生子>、<黑孩子>使他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奠基人.怀特的文学成就为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黑人自传"通常被视为极具颠覆性质的"抗争文学"。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兼具政治与美学经验:对传统自传文学进行革新的同时,彰显了主体的知识话语和背后的权力互动关系。同时,作者在与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民俗文化和宗教等非洲黑人文化接续的过程中(宗教维度上的"重溯祖先"、罪与救赎的自我抗争等),重塑了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传统,颂扬黑人性。玛雅·安吉洛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经验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传统的敬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韩宏丽 《文教资料》2010,(19):35-3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描写了美国内战后奴隶制度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极大伤害,但作者在控诉奴隶制罪恶之时摒弃了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从而使得《宠儿》中所刻画的白人形象呈现出两面性。这与以莫里森的作品为代表的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所倡导的"融合"主题相吻合,也与美国当代多元文化的需求一致,表达了作者对实现黑白种族融合从而真正实现黑人自我解放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17.
托尼·英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英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英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名篇之一。作者站在被压迫黑人的立场,将象征、梦幻、神话等艺术手法溶于一体,真实地再现了以主人公萨金特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在经济大危机时期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有力地抨击了白人统治者奉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他的这一力作意在启发黑人觉悟,发出了黑人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呼声,号召黑人起来斗争,冲破黑暗,去迎接光明和自由。本篇简约含蓄,蕴含遥深,在美国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孩子的愤怒》是其2015年出版的第11部小说,小说通过多个叙述者的声音展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在不断认识自我和调整自身与他人关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逐步走向自信、自立又自强的当代黑人女性形象。本论文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布莱德在与母亲、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的自我成长过程,分析布莱德如何在人生不同阶段中探索自我身份,阐释这个黑人女孩的文学形象对当代黑人女性成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凯恩河》是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拉丽塔·塔德米的成名作,讲述了作者母亲家族三代黑人女性,从一八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的一个世纪里,在路易斯安那州凯恩河地区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本文从《凯恩河》中黑人女性人物的角度出发,分析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从丧失、觉醒到最终建构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