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2.
当今新诗格律理论有两种体系令人瞩目,一是以闻一多为主的顿数整齐理论,实为音步节奏体系节奏模式;二是林庚的半逗律理论,实为音顿节奏体系的节奏模式。许霆"意顿"的发现,证明顿数整齐论的音步体系节奏模式并不符合汉语语音特色,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唯有林庚音顿体系的半逗律诗体才是符合汉语语音特色的正确节奏模式。本文沿着林庚的研究方向,试图构建符合自然朗诵且体式远比林庚半逗律诗体丰富多姿的"意顿"式节奏模式诗体。法文音顿诗体又称"音节诗体",为了与国际接轨,汉语诗歌也采纳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独体单音的汉语每字高低、长短和轻重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特征规定了汉诗以音节组合的"时长"为基本节奏单元,汉诗属于音顿而非音步节奏体系。诗人在长期创作中基于音顿理论,探索了音顿、意顿和行顿三种基本节奏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新诗节奏体系,其中音顿节奏是形式化的,意顿节奏是口语化的,行顿节奏是自由化的。前两种节奏体系一般来说为格律体新诗所用,后一种节奏体系一般来说为自由体新诗所用,三种节奏体系构建起中国新诗的韵律节奏系统。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6.
新诗的语言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组合后形成的有规律的起伏。新诗语言节奏包含多个层次,是由一批最小的发音单位组合并向外发展而成的一个有秩序的统一体。新诗格律节奏构成的最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向外发展形成两种建行方式——音顿连续排列建行和意顿对称排列建行;再向外发展就形成构节构篇的形式化节奏体系和口语化节奏体系,其基本构形原则是“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由此形成新格律诗体丰富的具体格式。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汉语诗歌的节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诗歌理论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百年的新诗节奏理论,大致有平仄节奏论、重轻节奏论、音组节奏论、音顿节奏论和音节节奏论等。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主张音顿节奏论的。三篇论文共同主张打通汉语新旧诗律来研究节奏,共同主张立足汉语自然语音探究汉诗节奏,共同认为汉诗表示节奏的本质特征是顿歇,从而都把汉诗基本节奏单元称为音顿。这种研究思路应该得到充分  相似文献   

8.
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新诗的用韵方式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新诗韵律除节奏和诗韵外还有同音堆集等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9.
汉语诗歌节奏是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而节拍群主要是由音顿划分出来的。汉语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顿和韵上,它与西方诗歌节奏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汉语诗歌节奏在情感的表达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诗诞生后,音乐美成为新诗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格律是新诗音乐化的基本手段,新诗格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序的节奏,是形成音乐美的主要元素。新诗的音乐美追求体现在诗的微观和宏观上。音组或顿是格律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组合演奏出了诗歌微观层面的音乐感,诗歌的节奏组织有严格的规整性和灵活的自由性两种。在宏观上,新诗采用音乐的整体结构方式,形成一唱三叹、回转反复的旋律效果。  相似文献   

11.
球队在篮球比赛中运用节奏变化来争取比赛的主动权.它是一个球队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球队是否成熟的标志.以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当前关于篮球比赛节奏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节奏在音乐三要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节奏的研究滞后于旋律与和声。节奏学是音乐技术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与体育运动的共同特点是节奏感强.实践证明:音乐节奏可以控制和诱导运动员动作的频率和幅度及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利用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负荷;音乐节奏对动作技能和运动成绩也有一定影响.在体育运动中,音乐的采用已成为一定表演艺术性项目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节奏是影视片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人们对节奏的理解不很统一。有相当一部分影视理论都把节奏理解为是镜头的切换产生的,也就是组接镜头时产生的镜头外部交换而形成的运动形态。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影视节奏产生于镜头内部主体的运动形态,与镜头外部结构无关,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电视节目应该是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人们把文本节奏和语言节奏等同起来,并且把后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对文本进行分析,这是对文本节奏的一种误读.文本节奏和传统意义上被等同于格律的语言节奏不同,它包括通过听觉和视觉直接把握的外部节奏以及通过思维间接把握的内部节奏.文本节奏统摄着文本的形式与神韵,是文本价值的体现.翻译时只有对文本的价值呈现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译文中实现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排舞是一项时尚的群体性健身项目,习练者的节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节奏能力分为音乐感知能力和动作节奏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应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去培养排舞节奏能力,在音乐感知能力方面需从音乐旋律、节奏与节拍、对乐曲的领悟三个内容入手;在动作节奏能力方面需从音乐与动作配合、舞步动作方向内容入手,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舞者的排舞节奏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武术套路节奏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建武术套路节奏理论的各个要素。从理论角度对武术套路的节奏进行了研究,以达到对武术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进行补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国外研究对韵脚意识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中的负向偏转(CNV)成分存在不同看法,但对N400成分看法较为一致;听觉韵脚意识与视觉韵脚意识之间存在差异;韵脚意识的ERP研究结果与行为学研究结果较为吻合。未来对儿童韵脚意识的研究年龄再早一些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个体进行发展性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韵脚意识研究的重点。韵脚意识的ERP研究还应进一步与行为学研究相结合。与韵脚相对应的首音一致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文学作品中节奏的翻译问题。文中指出,文本的节奏是文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义的表达形式之一,因此应该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本文以实例说明,基于人类语言的共性,节奏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笔者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把节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langue)特有的节奏,如汉语和日语,汉语和西方语言;另一类是话语(parole)的节奏,即反映作者和文本独特风格的节奏。笔者提出,在翻译中必须尽可能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再现文本的节奏,从而充分地再现原作的意义和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