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偶"和"对仗"之间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偶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仗是诗词骈文中按照字音的虚实做成的对偶句。对偶只是修辞上的要求,对仗除了修辞上的要求外,还有格律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静 《文教资料》2009,(19):49-51
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是这两种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两种文化的不同哲学思维特征.结合实例分析了汉语"意合"、英语"形合"的语言特征,提出了在汉译英时应该更注重使用形合策略,在英译汉时要注意使用意合手段.  相似文献   

3.
现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把形合和意合分别看作是英语和汉语的造句特征,这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利用语言形式表达意义时的区别.从语言的编码层次构成的系统看,英语中不乏有"意合"现象.这种"意合"现象是我们理解和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从英语语法的"意合"角度对大学生翻译作业中的误译实例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归纳,以期能够找出正确的理解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形合与意合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之一,英语表现为形合,而汉语表现为意合.形合和意合的差异对英汉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衔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6.
意合形合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代汉英语言形式的对比分析上,必须进一步拓宽。研究表明,古汉语的注疏、句读和语法研究就是对汉语意合现象的探讨;古英语在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影响下形成,形合现象自然成为古英语研究的重心,因而古英语的词语、句法以及语言研究都是围绕形合特征展开。意合和形合在汉英语言中有着渊源历史,其突出地位不可替代。古代汉英语言中的意合形合探讨有助于这一课题的深入,对汉英语言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婷 《海外英语》2011,(2):256-258
一般认为,英语名词的复数可以通过词尾的屈折变化得以实现,而汉语名词的复数不具备这种屈折变化,这种差异也就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形合性和汉语的意合性。该文试图通过对"形合"、"意合"两大概念的界定与分析,结合数念与数形的区别,着重阐释英、汉语名词复数系统中,汉语名词复数所表现出的"形合性"和英语名词复数所表现出的"意合性",从而论证"形合"与"意合"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8.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组句手段.一般来说英语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而汉语重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形合和意合的表现都有其深层文化根源.正确认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及其相对性,对于翻译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合(parataxis)和形合(hypotaxis)是语言学中的一对重要的概念,存在于汉语和英语中.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舍为辅,以形制意.本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对汉英语言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依据哲学认知论剖析了其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10.
英语连词作为一种结构词,其功能意义明显强于其词汇意义.英语句法关系重形合,汉语句法结构多用意合.只有连词才能充分体现出英汉之间形合与意合的差别.英汉语之间的形意转化,关键也在连词的处理上.本文简要谈了英语连词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语连词的汉译方法,如省译与增补、转译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英语格律诗和汉语格律诗各自的特点,认为英语诗歌格律经历了由音步格式到节拍的演绎过程,而诗行中汉字声调上的平仄变化则体现了汉诗的基本格律。通过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比较,文章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在英语格律诗歌汉译方面所产生的争鸣。  相似文献   

12.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4.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中英古代爱情诗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描写对象多为女性,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英国古代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从描写手法上看,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整体效果、语言张力、社会及文化蕴涵、文字等诸多义项难以传达出来,中文指称语的所指、意义、联想等方面被译成英文后存在不对等,而指称理论的指称范围为英译古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语篇与英译语篇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有什么样的具体差异,如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值得研究。从语篇的角度,就意象特征、文化特征和形式特征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可揭示这三种特征对英译语篇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汉语古诗的灵魂,其翻译再现至关重要然而却又十分困难。本文依据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从"意境"的渊源、产生、发展,以及"意境"的特点、条件要求等方面,考察汉诗"意境"英译的可接受性,认为目前条件下其接受性应属有限,评析相关译作时宜防止仅从本族文化视角审视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周晓博 《海外英语》2012,(4):258-259,261
汉语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国悠久古代文化的结晶。鉴于指示语(deixis)在英译汉诗中的大量使用和其所起的作用,分别对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在英语译诗和汉语古诗中的不同使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说明指示语在汉、英语中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