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提高反应能力好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机体快速反应的能力,更能发展学生大脑快速反应能力。例如:《长江、黄河》的游戏,教师应着重强调快速反应能力,要求学生在游戏开始时,集中精力听教师的口令,当教师喊了"长江",长江队就要快速跑过安全线  相似文献   

2.
<正>"同号追"的经典玩法为全班学生男、女生分开,分别面向圆心站成两个圆形,1~4报数后,各人记住自己的号。游戏开始,如教师喊"2号",所有报"2"的学生立即沿逆时针方向绕圆圈向前跑,并努力追拍前面一个学生,跑一圈后,如未被别人追拍上,仍站回原来位置;如被追拍上,则退出游戏,站到圆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所做的“贴人”游戏,即被追者与追拍者在跑动过程中,如果追拍者追不上被追者,则总是追拍者。这样越跑越累,就感到游戏没意思了,而且在人数上变化也太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此游戏进行了改进。 1.游戏目的:发展学生奔跑能力,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 2.游戏方法:全班学生按人数分组后围站成圆圈,面向圆心。游戏开始,教师指定二人出来站在圆的中央,一人为追拍者,一人为被追者,按逆时针方向沿圈  相似文献   

4.
晁恒 《体育教学》2011,31(4):73-73
一、"同号追"游戏的传统方法将学生男女分开,分别面向同心站成两个圆形,1-4报数,各人记住自己的号。游戏开始,教师喊号,喊到号的同学则在规定的方向绕圆互相追赶,跑一圈后,如没有被别人追上,站回原来位置;如果被别人追上,则要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5.
砸锅跑垒     
一、游戏目的发展学生的跑动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灵敏素质,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二、游戏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偶数队,每队4~8人,每2队结成游戏组,确定攻守双方。预备时,攻队队员面向三、四垒手拉手站成一横队。排头左手拿一个小沙包,脚站在一垒外,侧对“锅”。守队队员留一人守“锅”,其余队员分布在边线外,面对场内,见附图。  相似文献   

6.
<正>一、首轮试教"显"问题笔者曾在一次多轮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第一次课的设计思路是:在课的准备部分,教师拿篮球绕圈跑,结合"数脚丫"游戏大声喊口号,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达到热身效果,为基本部分打下基础;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采用的练习是安排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站在两条端线后面,在练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 ,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课前画一圆形场地 ,圆心上插一面红旗 ,圆的半径为7米 ,游戏前将学生分成四组 ,成一路纵队对角站在圆周上(如图示)。游戏方法 :每个学生用三块木块(也可用其它物代替)作为“渡河”工具 ,教师发出游戏开始的信号后 ,每队第一个学生立即把三块木块放进“河中”每脚踏一块木块 ,同时拿起一块向前移 ,一只脚也跟着向前移 ,后面空出一块 ,再用手拿起向前移 ,移到“河”对岸 ,触摸到“河”对岸的红旗再返回 ,然后把木块收起交给本组第二个学生 ,其他各组学生也依此…  相似文献   

8.
四角跑动传、接的练习在篮球训练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提高学生快速侧身跑进的能力和控制身体的能力,二是改进学生行进间中传、接球的能力。通常的练习方法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成四角形站位进行传接球练习。传球后跑至接球组排尾。如图所示,分四组站成四角形,①传球给②,①切入接②的回传球,并在跑动中将球传给③,然后跑到③组的排尾,当①传球给③时,②紧跟着起动,切入接③的传球,在跑动中传球给④,然后跑到④的排尾。依次连续进行练习。练习要点是:跟进切入时,起动要及时、快速,传、接球动作要连贯。球传至接球人的胸…  相似文献   

9.
跷跷板     
<正>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游戏方法: 选一领头人到讲台前,其他同学站在过道或空地方。游戏开始,领头人踮起脚尖说:“我朝上”,大家则马上蹲下说,“我朝下”。领头人蹲下说:“我蹲下”,大家则站起说:“我跷起”。跟做者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不  相似文献   

10.
1.过“独木桥”。将跳箱盖排成“一”字形(或“之”字形似九曲桥),中间没有间隔成“独木桥”,将学生分成四路纵队,面向“独木桥”站立。教师发令后,站在队前第一位的学生走上桥,平稳地走在跳箱盖上,安全通过后站在对面,其他学生也依次走过“独木桥”。本队所有学生都能平稳通过的队为胜。刚开始游戏时只用箱盖,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可逐渐增加跳箱的高度,提高练习难度,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培养勇敢精神。2.翻越障碍跑。用几个跳箱摆放在队前,跳箱后面落地处放上体操垫成一个可以翻越的障碍物,做翻越障碍跑的游戏。跳箱高度可根据教学年级和学…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根据低段儿童心理特点,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教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梯度的难点环节教学,使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递进式地突破重难点。比如通过“叫号追逐跑”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初次体验弯道跑时的重心变化,再通过“4人1组合作绕圈跑”的游戏让学生在变换跑中来进一步感受弯道跑时的重心变化,体会外侧收摆臂的重要性。整堂课的课堂氖围都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都快乐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课中通过“合作”“自主选择”等环节,设计了几个教育点,以落实课时目标的多元化,体现了体育教学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一、跳流星1 规则及方法 :学生围成一直径为6米的圆 ,一名学生站在中央 ,手持用绳系的呼啦圈 ,手臂压低 ,做顺时针转动(也可变方向) ,速度可快可慢 ,呼啦圈在经过游戏者脚下时要跳起 ,游戏者不能被呼啦圈碰到 ,如碰到视为失败 ,换圈中人继续进行。2 注意事项 :精神集中 ,反应快 ,弹跳要有弹性 ,跳得高 ,空中滞留时间尽量长。3 目的 :增强弹跳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二、开火车1 规则及方法 :四人一组 ,站成一路纵队 ,用呼啦圈将学生连成一排 ,逆时针跑 ,追前面一组学生 ,追上一列“火车”得5分 ,在1分钟内追到“火车”多的队为胜。圆…  相似文献   

13.
“黄河·泰山”游戏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并深受学生们喜欢。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进行此游戏时却只满足游戏本身,对其中的方法没有改变,这样下去,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一下“黄河·泰山”游戏的方法和改变。 一、“黄河·泰山”游戏方法 1.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面对面站立,相隔1米左右。一组为“黄河”一组为“泰山”。 2.教师站在活动区域外喊口令。如喊“黄河”,则黄河一组的学生后转身疾跑,相对应的泰山学生立刻追赶。反这亦然。 3.追赶时如果在一定距离内(距离教师自定)…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数,如果能够合理地并且巧妙地运用这些数,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达成将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组“数”、数“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机智和反应能力 如:游戏——数目组合,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反应能力,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游戏——注意听、数得快,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机智和反应能力。 二、“数”的递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必须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运…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奇偶数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奇偶数在徒手操练习中的运用在做徒手操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可以运用奇偶数。以四列横队为例,教师可要求第一和第三个八拍由奇数列做,第二和第四个八拍由偶数列做,这样做起来波浪起伏,使学生感到很有新意。二、奇偶数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学习蹲踞式起跑时,为了增强学生上肢支撑能力及其心理稳定性,可以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号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当听到信号“各就位”时,全组都走到起跑线前,做起跑动作:“预备”时提臀,但最后以老师所叫的数字代替“跑”的信号。当喊某一个奇数时,所有奇数都跑出去,偶数不准跑,如果  相似文献   

16.
游戏目的: 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提高反应能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奥运意识。 课前准备: 在操场上划一直径为20米的大圆,再划一直径为1.5米的同心圆并三等分之。同时分别写上1、2、3它们各自表示为冠军、亚军、季军台。 游戏方法: 全班分为人数相等的三个队,各队同时依次报数后,顺序单行站在大圆上,面向圆心。教师在圆内报任何一个号数,各队被报到号的学生按逆时针方向迅速绕大圆外围跑一周,当回到原位时再快速径直冲至同心圆抢占位置号。站1号位者为本队得3分;站2号位者得2分;…  相似文献   

17.
喊数抱团游戏是一线体育教师非常喜欢使用的传统体育游戏,教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按照数字迅速抱成团。简单的重复报数字显得很单调,为此有非常多的教师在“数字”上下了功夫。主要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例如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学运算,数字的英译等。笔者此前也进行了相同的实践教学,发现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性确实比以前提高了,同时也发现游戏中仍然有一些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提及"长江、黄河"这个游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的普及面非常广,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运用。游戏的方法也很简单,将学生分成两边间隔一定距离面对面站立,一边代表"黄河",一边代表"长江",当教师叫到"长江"时,"长江"的学生转身跑,"黄河"的学生则追,反之亦然(见图1)。它主要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及奔跑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每个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困惑,下面笔者把教学中运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三步上篮”(亦称跑篮)是最基本的一种投篮方法,常在快攻中或突破切入篮下时运用。据笔者观察,在教学中,学生“三步上篮”的错误较为普遍.现以右手投篮为例,对“三步上篮”的常见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简介如下: 1.原地接球后跑篮。这种错误主要是学生对跑篮的概念不清,跑动中接球不熟练.纠正方法: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三步上篮”概念,理解“三步上篮”的第一步动作,应是跨步中接球,而不是接球后再做跨步;多做徒手或慢跑动中的持球模仿练习. 2.一步跑投篮。主要是学生心理上害怕碰撞受伤,腰腹肌力量差,第一步跨步接球步子过大,造成身体后仰而轻率投篮。纠正方法:对这类学生要多鼓  相似文献   

20.
<正>1.奔跑类游戏“喊数抱团”游戏中,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在体育课队中的位置,用粉笔在各自的小木块上标示出相应的数字。游戏时,在组成规定人数的(抱团)的基础上,再把小木块上的数字累加,看这个数字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如三人抱团成奇数,四人抱团成偶数。在“打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