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兼论档案开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制定到正式实施以来,给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开创了新的局面,也给我国的档案开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如何改革档案开放制度,使之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互衔接,引起了众多档案人的思考。文章从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的关系入手,对档案开放制度改革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及其实施将使档案开放工作面临新的机遇。文章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与特点、档案开放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对于档案开放的启示及对策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一周年,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2008年4月5日,承载着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凝聚着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条例》终于颁布实施了。《条例》是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档案工作从此走上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沿,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直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贡献力量。《条例》的实施,明确了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的法律地位,给档案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也赋予档案工作者新的历史责任——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相似文献   

4.
图情档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图情档学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关注达到白热化程度。基础理论研究关注《条例》本身和信息公开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平衡与冲突,应用研究则关注政府信息目录与指南的编制和相关技术问题。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的优势在于自身的公共性,最大障碍是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而这正是档案馆工作之所长,但《条例》与档案法的冲突使档案工作者在实际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中无所适从。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且图情与档案专业的研究各自为政,需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步入法制化发展轨道,进入法制化发展时期,这无疑给政府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开放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通过中、法两国档案信息开放制度的比较研究,厘清异同,评析优劣,以资我国档案信息开放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档案馆在本条例中被明确指定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发布平台,这给档案部门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给档案部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档案馆在本条例中被明确指定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发布平台,这给档案部门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5月14日,国家档案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通知》强调,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是《条例》赋予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档案馆要提高对做好《条例》实施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把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作为档案部门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9.
从今年5月1日起,国务院第492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正式施行,要求查阅相关政府信息和档案的公民越来越多,致使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最近我们经常接待的一名老上访户就明确提出,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查阅国家相关的私房政策落实改造档案。那么,《条例》施行后,该上访户是否有权调阅落房档案呢?这里涉及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档案开放与保密等问题,就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政务公开工作纷纷开展起来。这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行政机关档案部门提供利用工作的变革,其标志是《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关已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应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档案信息查阅。在现行机制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存在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寻求结合点?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川档案》2010,(6):36-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将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工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1《档案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间的联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与《档案法》对档案开放的规定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促进民主社会的形成,构建透明政府,满足人民参政议政的需要,满足公民的信息权和知情权。政府公开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形成的文件,而记载政府公开信息的文件,绝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公开的提出给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国作为档案工作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其颁布《信息自由法》以来,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本文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中美档案利用服务各方面的比较研究,探求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社会公开档案信息的迫切要求,发挥档案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特殊作用,长春市档案局(馆)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法,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方面,市档案局(馆)积极参与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为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对全市各机关上报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内容进行审核把关,档案馆做好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点服务。另一方面,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提速,以需求为导向,由近及远地进行档案开放,即时上网,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衔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专门成立了档案鉴定委员会,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成员均由从事档案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实践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的人员组成。二是制定了《档案鉴定规则》、《馆藏档案划控范围》、《馆藏历史档案划控审查工作的方法与分工》,利用统一的业务标准,科学有序地指导该项工作。特别是研究制定了《档案鉴定细化流程》后,将整个鉴定开放工作分为初审、预审、复审、初步处理、集体会审、主任终审、最后处理七大步骤。对馆藏档案的开放、保存、销毁处置形成了“三堂会审”的格局。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做法,使档案开放鉴定、价值鉴定、数字化鉴定同时进行,并在流水线上完成档案鉴定、数字化、整理、上网利用等一系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明 《浙江档案》2008,(1):26-28
政府公开信息与其归档的档案,在内容、形式、信息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政府信息公开,不代表其相应归档的档案就可以开放了,档案馆设置档案封闭期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并不矛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档案馆是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是对当前实行的档案封闭期制度的有效补充和最佳保障,它从根本上解决了30年以内的政府公开信息的保存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档案部门(具有双重职能的档案局、馆)普遍开展了自身形成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但是在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建设方面存在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对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工作机构(档案室、信息中心、部门档案馆等)保管档案中政府信息的公开多持否定或观望态度,致使《条例》执行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是《条例》赋予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档案馆应该认真研究《条例》的施行对档案信息开放产生的影响。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同时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但是,档案的开放往往会受到限制,档案利用中的平等、公正难以体现。一、造成目前档案利用问题的因素分析1.受一些政策法规影响,档案的开放程度不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档案的开放利用时限可以归纳为即日开放、满30年开放、随时开放和延期开放。我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但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开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社会各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和关注空前高涨。政务信息公开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给社会带来信息化的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艾琦 《北京档案》2011,(5):34-35
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档案工作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本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